篇头题字:于大智
长清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据年版《长清区志》记载,早在年前,出现以月庄遗址为代表的山东省最早的“后李文化”。周代,设卢邑。秦代,设卢县。隋开皇十四年(年),始置长清县,以境内齐长城和清水命名。也就是说,设立“长清县”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至道二年(年),长清县城由升城迁至刺榆店,即今日长清县老城区。
明代洪武年间,县内居民多元末土著,行*区划设置里甲。永乐年间,徙直隶、川陕等地居民来长清县定居后,行*区划实行仓里制。清代沿袭明制,至道光年间,全县划为4仓44仓里,辖个村庄。
几经更替,至年,全县设7镇4乡。年4月,五峰山、马山撤乡设镇;12月,城关镇更名长清镇;全县行*区划调整为9镇2乡。年6月26日,长清撤县设区。
年9月,设立文昌、平安、崮云湖、五峰山为街道办事处。年1月,撤销武家庄乡,将其行*区域并入万德镇。年,全区辖文昌、平安、崮云湖、五峰山4个街道和归德、孝里、万德、张夏、马山5个镇及双泉乡.
年,又将归德、万德、张夏设为街道,双泉设为镇。现在共7个街道、三个镇、个居委(村委)会。
然而,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不变的是那些虽然有些尘封甚或是忘却,但亘古永不会消失的历史和逸闻趣事。好多古村落埋藏着很多故事,尤其是它们的由来及变迁过程,值得后人去挖掘、研究并载入史册。据有关部门统计,自年至年,中国自然村由万个锐减至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就消失80到个。而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清也会有许多村庄撤销或合并,因此,留住这最后一抹余晖将会是对故土难离的乡亲们以最好的慰藉......
双泉镇*立泉村
*立泉村属双泉镇王庄办事处,现有余户,余人,以孙姓为主,还有邵、谷等姓。《长清县地名志》载:据传,该村为孙氏、谷氏所建,以村有*鹂泉,村以泉名。明洪武年间(——)刘氏由山西平阳府迁居于此,沿称*鹂泉。后为书写方便,写作*立泉。清光绪版《长清县志·地舆志》载“*立泉”。年由肥城县划属长清县。
*立泉村所处的位置是双泉镇西南隅的一条封闭山峪,三面环山:东为九顶连柱山(当地人称“九顶莲花山”)、西为滑山子、南为小泰山,北边是唯一进村的通道。南与肥城搭界,史上曾几次归肥城管辖。也许是隔着小泰山这道天堑,出入实在不方便,最后还是划归了长清。
九顶连柱山海拔米,南北长约一公里,因有九个山峰组成的形似莲花得名。山的东、西各是峡谷,山势险要,两面山洞很多,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曾在这里发生过激烈战斗。
西边的滑山子海拔米,因陡壁平滑而得名。山西面是孝里镇境地。近几年山下通了水泥路,向南即能到肥城市。
*鹂泉位于村子最南端的山崖下,泉洞幽深,常年庇荫,原来里面不时传来泉水的叮咚之声。泉周围岩崖峭立,松柏苍翠,清水流淌,景致非常幽雅。据村民介绍,过去由于常有漂亮的*鹂鸟来此饮水,久而久之,泉就被称为*鹂泉了,村子也便叫作“*鹂泉村”了。
(年摄)
前些年有人开取里面的上水石卖钱,加上外来作用而导致井口坍塌,幸亏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年摄)
*立泉水深约8米,宽约3米,泉水从岩洞深处石隙中流出,伏流到洞口外石砌的方池中,供村民饮用。该泉水系旺盛,甘甜凛冽,且从无干涸过。因此,村民把泉水用管道引入村中的大水池中,作自来水饮用。
*鹂泉西北不到十米处原来曾建有“鹂泉书院”,系孙氏集十几代人陆续建成,规模逐步扩大。直到解放后,这里还作为村中小学。随着形势的发展,学校搬到了村中,这里遂荒废了。
现在遗址上有一块方碑,上书“重修鹂泉书院碑记”,系清光绪二十三年(年)所立,讲述了孙氏十代人先后相继续建书院的艰辛过程。碑阴为“创修孙氏谱碑记”,大意为孙氏因见*鹂泉之水源,故自明初入此村,至清末族谱已经紊乱,遂合族重修族谱,立碑以记。碑上始祖为“书中”,从中可以看出孙家人对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
(年摄)
前几年村民又找到了散落的碑帽加以复原。石碑上方的石雕瓦垄翘檐罩顶,檐头分别雕刻着兽首,非常精美。
(年摄)
离*鹂泉向东百余米处有一处三教堂,风格很独特。整座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后两院组成。由于年久失修,现大都已经坍塌。院中三教堂主殿和观音堂相对,两殿全是由青石垒砌,平顶出檐,劵门方窗,十分厚实,极富地方特色。主建筑门楣呈雕花拱劵,上嵌着一块石匾,刻有“三教堂”三个大字。匾上纪年为民国十一年(年)重修,落款为孙氏三人的名字。据说,三教堂内曾供奉着老子、孔子和佛主像,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产物。只是已无法复原昔日的境况。
主殿的西侧是一座石钟亭,四角方柱,青石榫卯,云纹古拙。亭间提额字迹模糊,但经仔细摩挲辨认,还能看出年代为明代“天启四年(1年)三月十二吉立”,算来也已近四百年了。
西厢房系起脊建筑,石墙黑瓦,檁梁俱全。几年前(年)墙壁已裂开十公分左右的大缝,但还算完整。屋内墙上还有几幅壁画尚能辨清。
(年摄)
没想到几年的工夫已墙倒屋塌,狼藉不堪。房檐还剩下几块残瓦在苦苦支撑着。
(年摄)
主殿墙壁上有一块嵌碑:“重修倒房碑记”,系光绪壬辰年(年)所刻,院内还散落着几块石碑,或残缺不全、或俯卧在地,基本无法辨认。其中一块依稀辨认出是“光绪十九年(年)”字样。
(年摄)
还有一块图案十分精致的无字残碑,年代无考。
村里房屋的建筑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石结构,一种是石头基座和承重墙、土坯墙体结构。现在多数房屋已经翻盖,还有部分残垣断壁留在原处,说明该户可能已经搬到城里住了。
现在村貌整洁,村风淳朴,应与祖上的遗风有关。村中还留有两块半石碑,都躺在路边或当作盖水井用的石板。路边的一块依稀还能分辨出是清同治八年(年)的墓碑,是孙氏十世祖孙祖舜的,上面有本家家谱。据孙氏后人讲,孙氏现在已经延续到二十一世,共有四大支、六小支,碑的主人已乏嗣。其余还有两块墓碑在三里外的林地里。
还有一块在废弃的老井台上,作为了一个广告醒语。是民国十三年(年)为孙连吉立的墓碑。现在字迹清晰,内容明了。(“文庠”是指旧时因称府县学之生员曰庠生。秀才自称“在庠”。“武庠”是武将官名,也为武术学校的学生。)
另一块是残碑,从风化程度上看应是清朝以前的记事碑,内容实在无法辨认了。
*立泉村历史悠久,注重教育,因此文化底蕴非常雄厚。年双泉镇评选“双泉新八景”时榜上有名,称为“*鹂泉听泉”,解说词为:“*鹂泉位于*立泉村南,碧水清泉石洞涌出,水波腾跳,铮琮发声,音韵悠扬,有如琴鸣。引来*鹂于翠柳之上鸣叫,于泉声琴瑟相合,为万物共生、和谐共融之美景”。
(本篇参考书《长清县志》、《长清乡村记忆》)
欢迎好友转载。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新闻单位和个人若用照片和文字请联系本人。请尊重创作人的著作权。
曹建民男,汉族,年10月生于北京。大学专科学历。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研修班毕业,高级摄影技师职
作者简介:
曹建民国家一级摄影师技术职称,系国际摄影协会(IPA)四星级终身会员(国际摄影师)、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知青摄影家联盟秘书长、山东图片库签约摄影师、济南市摄影家协会第六届理事、济南市长清区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年被评为“济南市摄影名师”、年被授予“中华复兴奖当代优秀摄影艺术家”称号。山东省摄协“德艺双馨”会员、济南市摄协“德艺双馨”会员。摄影作品数十次获国际、国家、省、市、区等影赛奖项。被长清区选拔为“拔尖人物”、“社会闻人”并载入《长清人物年鉴》和《长清区志》。
尼美(秋实)摄影工作室
服务项目:大型团体会议拍摄、大型合影、大型无人机航拍、古董字画翻拍、旅游跟拍、画册刊物插图、产品广告拍摄及出售版权图片等。
联系
电子邮箱:cjm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