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至右:王金奎、刘伟、王祥民
肥城市社会保险中心自年起受组织委托派驻安驾庄镇东赵村“第一书记”几年以来,社保中心与村两委一道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干实事、上项目,探索了一条强村富民的好路子,东赵村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卫生村”、“泰安市精品村”、“肥城市桃都先锋红旗*支部”等多项荣誉称号。
培植产业造血增收,按下脱贫“快捷键”
培植“造血”产业,激发扶贫活力是推进脱贫攻坚的内核动力,东赵村不临厂、不靠矿,区位优势不明显,发展产业难度较大。社保中心及驻村第一书记与村两委干部多次召开研判会,然后确定了“向土地要产业、争效益、助脱贫”的思路。
一是土地流转盘活增收路子。贫困户多是因病致贫或因残致贫,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家里的地只能以低价转包给村内大户或农机手,粮食收不了,租金也给不够,形成了贫上加贫的恶性循环。通过动员,全村亩土地进行集中流转,针对贫困户特别制定了“租金+分红”的流转模式,贫困户不仅每年每亩地有元收入,而且每户能从集体机动地收益中获得—元收入,人均增收元。
二是“千亩花海”让贫困户领上“双薪”。土地流转后,社保中心的干部职工借助人脉优势,引进泰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玫瑰、菊花、金银花种植基地,为12户贫困户提供了管护、后勤、维修、采摘等岗位20余个,贫困户不仅从土地流转中获得效益,更在基地务工中取得收入,凡是进入基地务工的贫困户每月底薪达到元,年增收近2万元。目前,东赵村玫瑰种植基地已成为安驾庄镇最大的爱心扶贫就业基地。
三是烘干花茶添香贫困农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月月拿钱,没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得“手有活钱”,驻村第一书记对全村贫困户进行认真摸底,拉出了丧失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名单,发现他们虽然有低保五保兜底,但收入不活、路子不多,很容易返贫。“如果村集体能够参与兜底保障就好了”,但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集体参与兜底保障最基本的前提是集体有钱,但东赵村经济基础薄弱,年吃年穿压力尚大,哪有闲钱给贫困户分红?社保中心班子成员及第一驻村书记与村两委干部多次召开了研判会,认准的工作就算再难也全力实现。大家想到了村里闲置的小学,如果利用好这个闲置资源,东赵村不愁没有活钱。找到公司,希望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参与小学开发。恰巧公司正愁烘干项目没地建设,小学闲房多、面积大,是发展烘干项目的最佳地块。一拍即合,项目快速上马。为了配合公司加快建设进度,东赵村成立溢香阁农业合作社,为公司提供清障、基建、劳务等服务,合作社每年收取租金、服务费8万元。除留下3万元用于合作社滚动发展外,其余5万元全部用于丧失劳动能力贫困户分红,每户每年分红元。
四是“抱团脱贫”彰显社会责任。建成烘干项目后,产业链条也由原先的“单季种”延伸成了现在的“四季烘”,实现了基地“四季有产业、常年有活干”,吸纳就业能力也进一步增强。驻村第一书记主动与镇扶贫办对接,“请缨”帮助周边村推进脱贫攻坚。在镇扶贫办协调下,东赵向南赵、北赵、护院等周边8个村的户贫困户发放了就业“绿卡”,凡是有劳动能力的都可以进入烘干基地务工,极大增强了贫困户脱贫后劲。
用心用情服务到家,扶贫架起“连心桥”
扶贫是考验支部战斗力、干部向心力、干群凝聚力的“第一标准”。扶贫工作中,驻村第一书记走访入户,了解贫困群众所思所想,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难题。
一是修路架桥,让“脱贫路”越走越宽。原先东赵村没有硬化路,村内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群众出行不便、怨声载道,特别是几条生产路,因村内河沟阻挡,群众只能绕远下地干活。“让贫困户告别行路难,为集体发展插上‘腾飞翅’”成了东赵村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年,社保中心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拿出3万元购买吨水泥,号召单位所有员工捐款元,多次找上级交通部门,申请修路补助资金万元,在社保中心的带领下,群众也积极捐款,修建了8.9公里道路和3座生产桥,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生产难,而且让村容村貌由“脏乱差”变为“洁净美”。
二是家门口建起卫生室,切断返贫路径。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而且大部分贫困户因身医院就诊,为了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驻村第一书记主动联系镇卫生院,筹划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年,社保中心从办公经费中挤出2万元并会同村里共同筹资20万元,按照“七室一厅”的标准新建平方米卫生室,社保中心为村卫生室配置了电脑以及打印机,社保中心领导积极联系泰安市人社局,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村卫生室与社保中心报销联网的问题,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看病报销的问题,社保中心领导医院扶持医院学习培训,掌握了心脑血管、关节疾病等农村贫困群众常见病的治疗方法,解决了贫困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同时协调镇卫生院每月到村组织一次贫困群众查体,及时发现病患,消除重大疾病返贫风险。
三是专设扶贫窗口,实现扶贫*策“一站告知”。有些贫困户没学历、没文化,对扶贫*策读不通、看不懂,有些贫困户虽然能够了解扶贫*策,但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及时办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社保中心投资4万元在村东头垃圾场上建起了文体广场,并又投资1万元在文体广场建起了宣传栏,宣传养老、医疗保险知识,社保中心工作人员经常到村里给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相关知识,并且制作了扶贫明白纸和“一本通”,使贫困群众的合作医疗保险报销的比例达到最大化。并且帮助满60岁的贫困户不出村办理退休手续,及时把退休费发放到贫困户的手里,受到群众的好评。
边角经济促发展
年,社保中心班子成员及驻村第一书记在东赵村与村两委干部召开了空闲地研判会,大家经过讨论,确定了村空闲地种植菊花,发展边角经济,由贫困户进行管理,村里与贫困户共同分红,十月份,菊花喜获丰收,生产菊花茶多斤,为了能够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保中心从办公经费中挤出8元用于菊花茶的设计与包装,从而使菊花茶的收入大大增加,贫困户分红及打工收入达到2万元,村集体增收2万元。社保中心积极为东赵村引进温泉开发项目,该项目正在洽谈中,为奋力实现强村富民、长效增收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来源:肥城市社会保险中心山东乡村广播
中国社会保障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