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仪阳街道刘台村共有户、人,*员58名,现有肥桃种植面积余亩,是肥城桃主产区。近年来,刘台村发挥*支部核心引领作用,打造“红色桃源,富民兴村”*建品牌,通过“三资”清理提升经营村庄水平,做强肥桃产业,做活旅游经济,闯出一条产业强村富民的路子。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淘宝村。
集体统管清资源
拓宽村级发展空间
刘台村有多年肥桃种植历史,但因村集体土地资源被部分桃农侵占,承包合同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仪阳街道*工委成立“三资”清理专班直接进村,集中半个多月的时间,深入调查摸底、集中清查核实,按照“在职干部-离任村干部-*员-群众”的顺序依次清理,共收回路边土地亩、沟坡塘坝72亩、“四荒”亩;规范合同42份,解除合同8份,收缴资金32万。为避免“一清了之”,刘台村着力做好“后半篇”文章,将“三资”牢牢攥在集体手里。坚持“只租不卖”原则,集体能自主经营的上项目;不能经营的合理发包;旅游开发价值大的提前预留、综合利用,将清理出的塘坝、“四荒”等集体土地集中打包,全权委托泰西恒达生态旅游有限公司统一开发经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聘请法律顾问,把关合同签订,资产资源发包全部在街道产权交易平台公开竞标,不留隐患纠纷。通过清理,彻底解决了乱圈乱占难题,树起新风正气,支部组织力明显提升,为做强肥桃产业、发展旅游经济,腾出了空间、优化了环境。
支部领办合作社
培强肥桃种植产业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粗放管理的方式,既形不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又容易造成恶性竞争,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着眼提升肥桃产业发展水平,增加集体群众收入,刘台村*支部领办“康益肥桃产销专业合作社”,*支部书记刘学军任理事长,村集体以亩果园入股,组织吸纳户群众以亩果园入股。合作社主要为村民提供生产经营服务,注册“刘台”牌商标,培育了80亩标准化示范园,建立肥桃种植“十统一”模式,即:统一培训、统一品牌、统一修剪、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采摘、统一规格、统一定价、统一包装、统一物流,肥桃品质不断提升,品种多达42个。同时,引进泰安影响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立电商服务中心,指导带动*员群众发展电商产业,打破传统肥桃单纯依靠线下批发、溢价空间小、增产不增收的瓶颈。全村注册淘宝网店92家,落户顺丰、圆通、中通、韵达、邮*等5家物流快递公司,肥桃网上年销售额突破万元。通过生产物资集中供应、技术培训、劳务、销售提取、代发物流等渠道,年合作社盈余85万元,集体分红34万元,群众分红51万元。刘台村*支部领办合作社,提高了肥桃种植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把*组织的组织力变成生产力,擦亮了“肥桃”金字招牌,实现了*建引领富民兴村。
以桃为媒搞旅游
文化搭台促振兴
牢固树立“肥桃是用来吃的不是看的”理念,着眼长远发展,以桃为媒,围绕“桃文化”打造旅游经济,通过肥桃吸引游客,通过旅游提升肥桃知名度。*支部通过招商引进泰西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先后投资余万元,打造桃花谷、民俗馆等20余处景点,完善餐饮、住宿、娱乐等配套设施,吃、住、游“一条龙”,连续举办18届桃花节和13届金秋品桃节,依托桃花节门票收入,村集体年增收30余万元。借助旅游开发,发展农家乐12家,带动群众致富。深入挖掘“桃文化”,组织全村65家桃木工艺加工户,与大型桃木加工厂合作,提升产品竞争力,生产的桃木剑、如意等工艺品远销海内外。同时,整合周边鱼山古村落资源,探索“传统村落+民俗旅游”、“桃文化+民俗旅游”等多种新路径,构建起以品桃、游古村、休闲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格局,年吸引省内外游客80多万人,实现了桃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经验启示
刘台村*支部牢固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敢于打破固有思维和传统模式,在*支部带领下,大力发展桃产业和旅游业,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主要有三点启示:一是支部引领是保障。村*支部借助“三资”清理,将“三资”牢牢攥在村集体手里,增强了话语权,为村级发展夯实了基础。村*支部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组织*员群众,调动各方资源,把*组织的组织力变成生产力,壮大了肥桃产业,做活了旅游经济。二是产业振兴是关键。牢牢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坚持市场化运作、品牌化经营,培强壮大“肥桃”这一传统产业,实现了“老产业发新芽”。以桃为媒,谋求多元发展,推动品肥桃、桃文化、乡村游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三是共同富裕是目标。村*支部通过领办合作社,建立起村集体与群众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有效抵御市场风险,提升竞争力,产业兴旺、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