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始,滦河下游曾有肥如地,先后称肥如国、肥如县、平州(辽西郡首府)、再称肥如县、新昌县、卢龙县等。曾有论及肥如的文章,但其扭曲了肥如的历史沿革,且对其地理位置做出了错误判断。全面了解肥如的地理位置、曾用名和历史沿革,将有助于正确理解一些相关史料的实质;有助于解读《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汉典》对孤竹城的误注,将平息今人的孤竹城之争,在孤竹文化研究中,或许发挥点滴作用。
一肥如由来据《国语?郑语》记载:公元前年,当时的洛阳以北分布着华夏族封国和狄族部落国,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除燕和卫是周的同族,其余均属狄族。因其地处周北,统称北狄。亦称白狄、一作白翟,因穿白色衣服而得名。春秋时,狄人的一支原在陕西延安、山西介休境,后迁至河北中西部,建立了三个小国。即:鲜虞(在今正定)、肥子国(在今藁城西南)、鼓国(在今晋州)。
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年),肥国的部分地区被并于晋国,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直?真定府》记载:“肥累城:(藁城)县西南七里。古肥子国,白狄别种也。后并于晋。”其后肥人逃入白狄族的鼓国。周景王二十五年(前年),晋灭鼓,肥人四散,一支走山东肥城,部分北迁到燕山南麓的滦河下游今迁安东南,卢龙西北一带繁衍。因有肥国人到这里生存,而“如”有“至”“进入”之意,因而这一带被称为肥如。应昭曰:“肥如,肥人之至之义也。”
二历史沿革
1公元前年—前年三月,这里称肥如(地名)。
2公元前年—前年称肥如国,前年—前62年首称肥如县,前62年—?再为肥如国。
秦末,有陈留(今河南省杞县)人叫蔡寅,初为魏国太仆①,后刘邦起兵反秦,蔡寅加入了刘邦的起义军。高祖三年(前年),蔡寅任车骑将军。其后,蔡寅因击败楚将龙且,破彭城有功,于汉高祖六年庚子三月(前年)被封为肥如侯,食千户,封地肥如,肥如成了肥如侯国。肥如侯国的第一世侯是蔡寅。其后,肥如侯爵传三世到蔡奴,汉景帝元年(前年),肥如侯蔡奴逝世,蔡奴无子,于是西汉朝廷撤除了肥如侯国。直到西汉元康四年(前62年),蔡寅的曾孙肥如大夫蔡福又被封为肥如侯,重为肥如侯国。
肥如侯国历代侯爵是:一世:敬侯(蔡寅)前~前年始封之侯
二世:严侯(蔡戎)前~前年敬侯之子
三世:蔡奴前~前年严侯之子
四世:蔡福前62~前?年敬侯曾孙
以上记载说明:肥如:初是地名,汉高祖六年才封蔡寅为肥如侯。有学者说:“公元前年晋灭肥,肥的一支奔燕,……另建一个肥子国。战国后期入于燕国。”说肥如国于战国后期入于燕国,有违史实。
注:①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3公元前62年以后—公元年,称肥如县。
四世肥如侯蔡福死后,仍然无子,肥如侯国就又被撤除了,其地仍称肥如县。
《汉书?地理志》记载:辽西郡统县十四:其一“肥如”。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辽西郡有五城:其一“肥如城”。
《晋书?地理志》(晋:—)记载:“辽西郡秦置。统县三:阳乐、肥如、海阳。”
《晋书?卷一百二十四?第二十四》载:燕慕容熙(—)以幽州刺史镇令支,青州刺史镇新城,并州刺史镇凡城,营州刺史镇宿军,冀州刺史镇肥如。
《永平府志》载:高云以幽、冀二州牧镇肥如。
《辽西郡沿革》载:辽西郡秦汉治阳乐(今辽宁义县西)。辖今河北迁西、乐亭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后辖境渐小,十六国前燕移治令支(今河北迁安西),北燕移治肥如,北齐废入北平郡。
从以上关于肥如的记载,不难看出肥如城在历史上的客观存在。
4公元年—年称平州
《魏书?地形志》:“平州,晋置。治肥如城。”
“北朝,平州,魏徙置平州,治肥如。领辽西郡,又分置北平郡,齐省辽西入北平。周因之。”
▲北朝时治肥如的平州示意图
“平州,治肥如城。晋置平州,后魏及北齐因之。”
此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延和元年(),迁原朝鲜县民到肥如,复置朝鲜县。治所在肥如城。
民国《卢龙县志》卷五页载:“辽西郡:汉辽西郡治在且虑(今辽阳市西北),后汉、晋治阳乐(今辽宁义县西),魏治肥如。”
以上记载表明,当时的平州在肥如,并且曾是辽西郡的首府。
5公元年—年又称肥如县,年—年曰新昌县。
《隋书?地理志》记载:“北平郡旧置平州。领新昌、朝鲜二县。后齐省朝鲜入新昌,又省辽西郡并所领海阳县入肥如。开皇六年()又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新昌名卢龙。
6公元年—金代(5—)称卢龙县
肥如自开皇十八年改称卢龙县之后,在唐、后唐五代、辽、金的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除在金天会三年一度称卢城县外,皆称卢龙县。其后,史志称其为“唐之卢龙”,以区别于今卢龙。
今卢龙当时叫平州。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平州,隋为北平郡。武德二年改为平州。”
《辽史?地理志》载:“平州统县三:卢龙县,本肥如国。隋开皇中,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新昌曰卢龙”
《辽史?平州》载:“(今卢龙)大业初复为郡,唐武德初改曰平州,有州二、县三。州二:滦州、营州。县三:有卢龙县本肥如国,安喜县本汉之令之地,望都县本汉之海阳县……”。《辽史?平州》的编撰者在这里特意注明了所辖三县的地理位置,强调指出辽代的卢龙县就是古肥如国。
金《平州石幢记》载:“平州大郡……秦并六国,……乃号辽西郡。炎汉御宇,更号右北平。曹丕有国,改制卢龙郡。……隋文创业,去郡为平洲。唐乘王辇,只号平洲,后唐五代辽,皆从平州之名。”今卢龙城内有一石幢名曰“陀罗尼经幢”,俗称“石塔”简称“石幢”。复建于金大定九年()五月,竣于大定十一年十一月。《平州石幢记》镌刻于于其上,其文清晰可辨。该塔现仍屹立于卢龙城内南门之北。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其页的“平州”条下记曰:“平州:北平郡,隋制。武德二年更名平州,唐因之。今河北卢龙县治。”此辞条注释明确指出唐之平州,是今河北卢龙县治。
7肥如城望
关于肥如的地理位置,各家说法不一,有知名学者说:“肥如城在今迁安东北。”迁安有的学者说肥如在万军山附近,卢龙有学者说在卢龙城北的潘庄一带。
据《魏书》载:“肥如有孤竹城。”又载:“祠(按:孤竹祠)在山(孤竹山,即今谷歌地图上的首阳山)上,城(孤竹城)在山侧,城在肥如南十二里”(见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卷之十第41页、页);《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或—)编著)载:“孤竹祠在山上,城在山侧。”孤竹城在“肥如南十二里”。通过上述记载我们可以认定肥如位于孤竹城之北十二里。
《水经注?濡水》载:“《魏土地记》曰;肥如城西十里,有濡水(即滦河),南流经孤竹城左合玄水。”据《隋志》载:“卢龙有玄水(即青龙河),流经其县东。”而《魏土地记》与《隋志》又明确指出肥如应在滦河之东十里,且在青龙河之西。
《清一统志》曰:“肥如故城在今卢龙县西北三十里。”民国《卢龙县志》(页)载:“肥如城在治城(今卢龙城)西北三十里。”
依据以上典籍记载,肥如城应在滦河之东十里,青龙河之西,古孤竹城北十二里,今卢龙城西北三十里,所以笔者认为肥如城应在今迁安市的夏官营一带。
8如何理解《括地志》关于“孤竹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
对于孤竹城的记载,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记载:
汉代、魏晋时期以《水经注》为代表的记述是:“祠在山上,城在山侧。孤竹城在肥如南十二里。”这里的“祠”指首建于东汉熹平五年(公元年)的孤竹祠,“山”指孤竹山(首阳山、洞山)。
唐代的《括地志》(成书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年)载:“孤竹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
元、明、清各代关于记载孤竹城的史志资料颇多,其中明景泰七年《寰宇通志》、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清《读史方舆纪要》、明代两版、清代三版《永平府志》及民国《卢龙县志》均记曰:“孤竹城在治城(今卢龙城)西十五里”“……在卢龙西十七里”“……十八里”;而康熙帝的《夷齐庙诗并序》则记曰:“永平府西孤竹城,夷齐庙在焉……”显然,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事物的记载截然不同。
一是:孤竹城在肥如南十二里。
二是:孤竹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可百度“孤竹城”看《汉典》之高论)
三是:孤竹城在卢龙城西十五里。(可百度《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七?北直八》看其说法)
于是从年2月16日开始,在学界出现了关于孤竹城在哪里的争论。这一争论的节点在于如何解读《括地志》关于“孤竹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记载。
古今对上述记载的解读方法不一,结论当然不同:
唐代张守节肯定《括地志》的观点(以下简称《括地志》),并在自己撰写的《史记?正义》(成书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年)中引用其观点:“《括地志》云:‘孤竹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按:此论极是。
元代郭守敬按《地理志》否定《括地志》,说:“《括地志》误。孤竹城在肥如南十二里,而不得在卢龙南。”按:否定《括地志》欠妥。
而清代的康熙五十年、乾隆二十七年、光绪五年版《永平府志》和《卢龙县志》则对《括地志》提出质疑,在其条下写道:“今城南已无其迹,岂唐之卢龙治尚在东北耶?”按:治尚在东北耶?应是西北。
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勵龢编,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年5月版年11月重印第页)于同页注释了“孤竹山”和“孤竹城”分别为:孤竹山:“在直隶卢龙县西。《水经注》:孤竹祠在山上(孤竹山),城(孤竹城)在山侧。”紧接着以《括地志》为据注释了孤竹城,写道:“孤竹城在直隶卢龙县南。”按:既肯定孤竹山在卢龙县西,又说明了山与城密不可分的地缘关系,如何将孤竹城与孤竹山分割开来,误将孤竹城定位在卢龙南?
今网络《汉典》注孤竹城:“古城名。在今河北卢龙县南。”当然是以《括地志》为据。这是辞书的编者误以为《括地志》中的卢龙即今卢龙。辞书误注岂能引用?
《孤竹国历史文化综述》(年2月16日在滦县孤竹文化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孤竹析辩?孤竹城望》两篇文章,还有在网上盛传的那条大广告,均以《史记?伯夷列传》注引《括地志》:“孤竹古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为据,断言:“孤竹城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境无疑。”如此注引《括地志》被人形象地喻为“关公战秦琼”。
《千年孤竹故都锁定蔡家坟》一文,以《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孤竹古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为据,将其喻为“指路明灯”,说“蔡家坟的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相合”,便有相关研讨会上的十八名、二十名、四十名专家表示“高度认同”。有一刊物主编同笔者说:“《千年孤竹故都锁定蔡家坟》一文,是我最先发表的,别人(指其他报刊)都是转载!”确实连台湾的《中国日报》、泰国的《新中原日报》都报道了有关消息。国家有关部门遂在卢龙县南的蔡家坟北岭展开探寻孤竹城的考古发掘。
《孤竹文化的科学认定及现实意义》一文是一位先生在3年9月26日下午在“滦县孤竹文化暨殷商文明研讨会”上的发言,其文字发言稿存于滦河文化研究中心一位女士处,写的是:“《史记?周本纪》引《正义》《括地志》云:“孤竹古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并肯定孤竹城在今卢龙县南。以同样不伦不类方法立论的还有《商族发源地‘冀东北说’》和《商代孤竹国》两篇文章,都在不同刊物上发表。网上另见两篇题目不同的博文,持以上观点。
另有学者既肯定元、明、清诸多史料关于“孤竹城在卢龙西十五里”是史实,又以多种方式解读《括地志》。
一说:滦河以西的孤竹城,怎么说是“卢龙城南”呢?因为“历史上的地名方位往往另有背景,不能光看字面。比如广西北海明明在大陆的南端,可它偏叫‘北海’;卢龙城在北京的东边,可金国的时候它就叫‘南京’;红军长征从江西到四川一万多里,明明是由东往西打,可总是说‘北上抗日’”(年第1期《孤竹风》第32页);
二说:“方位以主管官员驻地为基点,主管官员驻(卢龙)西关码头,看虎头石是正南……主管官员去孤竹城须‘南行’经虎头石,所以有了‘孤竹城在卢龙南十二里’的说法。”这需吃透‘迂途’的矛盾特殊性。
三说:过去官员的驻地均在卢龙,他们去孤竹城需出南门,过去官员出行多乘轿子,方向感不强,因此出现了“孤竹城在卢龙城南十二里”的记载。
众说纷纭的争论源于《括地志》关于“孤竹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的记载。只有准确考证肥如的历史沿革、具体地理位置,才能正确解读《括地志》中“孤竹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的实质内容。
《水经注》中的“孤竹城在肥如南十二里”的论断与实相符。
因开皇六年省肥如入新昌,开皇十八年(公元年)改新昌曰卢龙,《括地志》成书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年)。改写《水经注》中的“肥如”为“卢龙”,写做“孤竹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天经地义。
因肥如南十二里、唐之卢龙南十二里的唯一孤竹城,正在今卢龙的西北十五里。所以我们可以断言,不同历史时期,对孤竹城的不同记载,实质内容完全一致。孤竹城确在古肥如南十二里、唐之卢龙南十二里,今卢龙西十五里,滦河西岸首阳之阴。此地旧属卢龙,年7月划归滦县,即今滦县油榨镇孙薛营村北。
通过对肥如的考证,我们清楚了唐之卢龙的客观存在和具体区位,至于有人曲解《括地志》,将唐之卢龙,视为今卢龙,并在今卢龙南考古发掘探寻孤竹城,其结果将不以表示“高度认同”的人数多寡、资历多深为转移。最终是3年10月4日新华网向世人发布了这次考古发掘的结果:蔡家坟“没有发掘出可以证实这里是国都所在地的文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