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段碑文,揭开千古之迷
TUhjnbcbe - 2020/12/7 1:18:00

先有平阴城,后有平阴县。平阴城最晚建于齐桓公时期,即便从那时算起,也有多年的历史了。

平阴设县,一说始于汉,一说始于隋。即便从有据可查的隋朝算起,也有多年了。平阴是齐鲁名邑,千年古县,一点也不虚枉。

(照片来自网络)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千年古县,何以只有不到平方公里的土地?对此,人们往往百思不得其解。

一段碑文揭开了平阴由阔广之土变成弹丸之地的千年迷团。

平阴本是一个大县,北起济水,南到东原,西临东昌,东到泰山西麓。到了元朝,平阴发生了一次“跳水式瘦身”,一分为二,成了一个蕞尔小县。

(平阴县位于济南西南)

《抹汉遗爱碑》记载:“皇元受天明命,疆理四海。至太宗践祚,凡宗亲戚里、勋旧大臣,皆锡之山川土地以为分地,使之家传世守。……其济单兖三州,乃皇姑鲁国太长公主驸马济宁王食邑也,先是朝廷以鲁邸编户,为数不敷,乃割东平属邑平阴东鄙之民,其为数四千有奇以益之。乃令平阴兼治几四十载。

至元十年春,藉邱民之数,各立所属,乃析平阴为二,于是建镇立寨以治之。监邑抹汉曰‘镇无城廓,何以鸠民?若为远图,必为旧垒。’乃于锦川之东、翔鸾之北、牛山之南故垒曰肥城。

……长官邹谨、佐史郭与,博览传记,云:汉章帝时,有鸾集其地,因语抹汉以斯地可置县,公亦爱其土沃民淳,有桑枣之利、稼穑之饶,乃不惮寒暑,频年修治本属曰‘肥城隶宁王令邑,向者割分平阴,以无城壁削去,事统于平阴,名为济宁属邑,实附属于东平。民吾民也,顾其治于别郡,非计也!’

邹郭二公又按传记,平阴东南三舍有古肥城,即今县署也。乃绘为地图启于附马王韪。其议乃启都省以闻于朝。是岁夏四月有旨,改镇寨肇立邑署,一今之县治。”

(图片与内容无关)

这碑是给肥城开县人抹汉立的,抹汉是蒙古人的姓。他本来是一个地方的临管,肥城设县后,成了肥城的第一任县长。抹汉在任期间,干了不少利县益民的事,“遗爱”(有恩)于百姓,所以他死后,百姓立碑以纪念他。而上面这段碑文,却完整地记录了平阴被“析置”(肢解)的始末。

说:大元受上天之命治理四海。到了元太宗完颜晟称帝时,凡是皇亲国戚、有功大臣,都分封给山川土地,并可以代代相传。当时,济宁、单县、兖州是驸马爷济宁王的食邑。济宁王因在鲁所属的百姓户数不够,要求补足。于是皇帝就割本属东平郡的平阴县东部的百姓四千多户作为补偿。

然行*管理权仍属平阴。平阴代管了近四十年后,至元十年(年),皇帝又下令让百姓登记造册,明确所属的州县。因为平阴所割土地属、治不一,于是就把平阴彻底一分为二。在辛寨高镇(肥城老城附近)设立管理中心,以强化管理,管理者就是抹汉。抹汉说:“镇不像县城一样有城廓,怎么能聚集百姓呢?如果从长远打算,必须建立长久的城池(设县)。”于是,他就把锦水以东、翔鸾以北、牛山以南的地方,(也就是原属平阴的栾湾乡、孝里乡、高鱼乡、石横乡)割了出去,称作肥城,以为设县做准备。而肥城这个名称的由来,源于古代的肥子国。

(牛山)

长官邹谨、佐史郭与博览史书,说汉章帝时候,有凤凰在这里云集,于是就对抹汉说:这里可以设立一个县。抹汉也喜欢这片土地,民风淳朴,平川沃野,坦荡如砥,适于种庄稼、栽果树、植桑麻。他不顾天热天冷,常年加强管理。他和下属商量说:“肥城属于济宁王的食邑,过去从平阴分割出来,因为没有城廓而失去了设县的资格。虽说叫肥城,但管理权仍属于平阴。表面上看是济宁王的属地,实际上附属于东平。我的百姓我来管,我的土地我作主。受人管理也不是个长法,(还是及时设县为好)。”

于是,邹、郭二人又按史书上说的:平阴东三舍(三里为一舍)有古肥城,治所就在现在的辛寨。他们绘出地图给济宁王看。济宁王把设县的建议通过行省报给了朝廷。这年的四月,皇帝下令改镇寨为城,正式设立肥城县。治所就是现在的县城(老城)所在地。

(肥城新貌)

有人说肥城汉代置县,实无考也。也有人说,古有肥子国,也没有充足的证据。而肥城设县确凿无疑的时间是元至元十二年(公元年)。而其主要地域都是从平阴县分割出去的。

(平阴梦幻谷)

正是元朝时候的这次“瘦身”,平阴才从一个大县而为一弹丸小邑。虽说后来平阴的区划又经历了多次变更,但,无论怎么调整,平阴也没有再“肥”起来。

敬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段碑文,揭开千古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