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新市民期待更多身份认同
TUhjnbcbe - 2020/8/21 11:10:00

新市民 期待更多身份认同


原标题:新市民期待更多身份认同


俞日飞


杨小曼


赵鹏


图①:俞日飞打理新店面。


图②:让孩子进入城里的好学校读书,是俞日飞目前最紧要的事。


图③:俞日飞到朋友店里聊生意。


图④:性格爽朗的杨小曼待客热情。


图⑤、图⑥:过了早餐时段,杨小曼收拾用具回家。


图⑦:赵鹏爱唱歌,尤其是粤语歌。


图⑧:看着大屏幕,赵鹏的眼里满是期待。


图⑨:赵鹏喜欢和朋友聚在一起,聊梦想谈人生。


核心阅读


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有点文化、头脑活络。经过打拼,他们在城市里有了稳定的收入、体面的职业,渐渐站稳脚跟,成家立业。他们适应并喜欢城市的节奏、生活方式,不打算再回到农村……


他们,在统计口径中隶属“常住人口”,但却没有城镇居民户籍,无法享受失业、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市民享有的福利保障等待遇;而他们的社交络也更多局限于和他们自己“像”的人。


他们,是新市民。


有形的物质,可以靠自身努力获得,而身份认同,则不仅仅需要来自*策层面的改变。


为孩子创造稳定的教育环境


俞日飞


38岁


西安某铝塑型材店老板


给孩子挑最好的学校上学


在陕西西安市一家大型铝塑型材市场里,“俞总”正忙着为新店面开拓客源。今年38岁的俞日飞出生于皖南农村,“年轻时家里连温饱都解决不了,于是报了名去山西大同参军。”部队时期的经历,让他积累了知识、磨砺了性格,复员后他曾先后到北海、三亚、广州、上海、青岛、南京等地闯荡打工,“东部沿海几乎走遍了,干过销售,做过讲师,还当过食品公司业务经理。”在社会摸爬滚打的丰富阅历,让俞日飞变得十分健谈,“让我们打开彼此的心灵之窗,共创人生的财富辉煌”,每有新客户上门谈生意,他都要用这句类似演讲词的话来拉近双方距离。


2011年,他携妻带女“转战”西安,“老婆家是湖北人,亲戚都在这边卖铝材,我们跟过来后盘了个店从头干起,去年销售利润也有20万元左右。”今年5月18日,俞日飞的又一家新店开张,“铝材利薄,一吨进价2万,毛利也就500到1000元,算上房租、经销商和业务员的人力成本,赚不到多少,今年行情也不好,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俞日飞选择继续在西安发展事业,还有一个原因:他的女儿萌萌(化名)今年已到上小学的年龄。“不想再动了,得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的受教育环境”,俞日飞的妻子告诉,萌萌上幼儿园已经4年,并且一直在西安市妇女儿童中心学少儿民族舞,“虽然咱是外来务工人员,但不能混一天是一天,特别希望孩子有前途,能上学就给孩子挑最好的学校,哪怕自己在其他方面苦一些。”


为此,俞日飞瞅准了一家数一数二的市级重点小学,但是他和妻子都没有城市户籍,也没有在当地买房,“托了很多关系,送出去3万块钱,但现在还没给准信儿。”“报名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学,倒不用花钱,也就交个书本费,但是那里教学条件不行,周围同学的环境对孩子成长可能也不好”,俞日飞的妻子向坦言。如何让孩子与同龄的“城里娃”坐在同一间教室里,成为这个夏天俞家最要紧的事情。[1][2][3]下一页原标题:新市民期待更多身份认同


我只算是“半个西安人”


杨小曼


38岁


西安某“放心早餐”经营者


总好像找不到根儿


与俞日飞相比,杨小曼则不必担心下一代的受教育问题。


清晨4点,东方渐白,杨小曼已和丈夫老周推着餐车,不避寒暑准时出现在西安市南二环路旁的“放心早餐”连锁定点销售处上。早上行人川流,“忙得跟打仗一样”,夫妇俩直到上午9点才消停下来,而老周还要赶在10点前去公司上班,杨小曼则收拾家伙、自己推着餐车回了家。


来自咸阳市泾阳县农村的杨小曼,职专毕业,20岁在兰州打工推销保健品时,与老周邂逅。“他是西安市里的,家里人都在工厂上班,后来厂子不景气,他待业在家,索性也出去打工,没想到就把我也‘拐’到西安了”,性格爽朗的杨小曼生活在这座城市已有18年,虽然户口仍在老家,但对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已了如指掌,“以前我在一些私企上班,现在承包了‘放心早餐’点儿,虽然辛苦,但一个月也能收入3000来块钱,在西安不算低,老周还在一家公司做电工,一个月两三千,够吃够喝了。”


虽然自诩为“半个西安人”,但杨小曼每年总要回老家农村几趟,“对西安适应是适应了,但是总好像找不到根儿,咱中国人可能都是这个样子。”在她眼中,生活在城市,衣食住行啥都不缺,但是压力大,“还是老家空气好,生活节奏也不快。”而在她的生活世界里,朋友圈则窄一些,“感觉一天除了工作就没啥活动”,正在上职中的儿子也说她,“妈妈吃完晚饭出去转转都懒得动,生活太枯燥,应该调节一下。”


话虽如此,杨小曼离开乡村的田野已太久,“家里老人有兄弟照顾,不用太操心,现在就想着给儿子将来买婚房的事儿,房价这么高,压力也挺大,还得靠亲戚帮衬一些,以后有了孙子孙女咱肯定也得带……”回“家”的路,对杨小曼来说,很长。前一页[1][2][3]下一页原标题:新市民期待更多身份认同


有梦想,对未来越来越自信


赵鹏


25岁


和家人在西安从事木龙骨生意


向往更开放、机会更多的城市


夜幕低垂,暑气渐消,在西安市北郊的一家露天啤酒广场,伴随着高分贝的乐曲声,25岁的赵鹏手握麦克风,在LED大屏前唱得格外投入。而他的“听众”,大多是来自天南海北的打工经商者。这家啤酒广场,就坐落于一片建材板材批发市场之中,赵鹏家人的店面也在这里。进过建筑工地,当过服务员,卖过红酒……高考落榜后,赵鹏从河南农村老家外出打工,前年和父母来到西安,做起了木龙骨生意。


与奔波于工作、家庭“两点一线”间的父辈不同,“85后”的赵鹏更多向谈及的是生活与理想。他爱唱歌,最擅长粤语歌曲,饶是露天啤酒广场的音响效果,唱起张国荣的《沉默是金》竟也如原音重放,博得喝彩声一片。而最响的掌声,来自和他一起吃烧烤、喝啤酒的三位“90后”朋友,他们都是随着父母从外地来西安从事板材经营的年轻人,“我们之间聊生意,聊爱情,经常吃饭K歌,无话不谈,出门在外没有朋友不行。”


说起爱情,赵鹏的女朋友现在正在苏州打工,“老家人介绍的,都是老乡,已经订亲了,结婚还得等一等。”最近一个月忙着在陕西、河南等地跑桑拿板、绿可木的市场,赵鹏一身上下被晒得黝黑,“以前我的性格很内向,出去打工由于听不懂外地方言,受到过歧视也吃过亏,现在我走到任何一座城市,都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生活氛围中,对未来也越来越自信。”但他的发展目标并不在西安,“将来希望能去北京买房,那里的机会更多,城市也更开放。”


当歌声再次响起,晚风轻拂,如梦如幻的斑驳光影投射在赵鹏的面容上,一直潜藏在他心底的梦想此刻仿佛已插上放飞的翅膀,“我渴望有一天能够站在真正的、更大的舞台上,不图什么,就为享受那种过程。


原标题:新市民期待更多身份认同


原文链接:


稿源:人民


作者:


前一页[1][2][3]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市民期待更多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