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山东乡村振兴一线报告乡愁因史而浓乡村
TUhjnbcbe - 2025/3/25 15:23:00

乡愁因“史”而浓乡村因“特”而美

图为荣成市宁津街道东墩村海草房。近年来,荣成市加大海草房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的力度,海草房留住“乡愁”的同时也成为当地旅游业的新增长点。(□杨志礼陶相银报道)

□本报记者杨学莹

抗美援朝烈士的奖章、“大包干”时期的分配办法、农民贷款创业的借据……在昌邑市龙池镇瓦东村村史馆里,一件件实物,记录着村庄的历史。

“我没事就过来看看,感到非常亲切,每次都有新发现。”10月24日,瓦东村村民邓文英说。村党支部书记赵中伟说,这些宝贝能看还能用:年,村里一家兄弟4人想给奶奶树碑,老人的生卒年月记不确切了,就是从老档案中查到的。

年,瓦东村建了新办公房,搬家时发现了6麻袋老档案,是年以来村里的文书、会计单据。有人要当废纸卖,被赵中伟拦下了。年昌邑市号召有条件的村建设村史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有“昌邑小延安”之称、红色资源集中的龙池镇在全镇27个村全面启动村史馆建设;年龙池镇又启动镇志、各村村志编纂工作,这些老档案成了“无价之宝”。

56岁的村民赵忠亮,这3年变身“记者”,手拿纸笔、走街串巷,寻访瓦东村和龙池镇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风土民情。龙池镇党委副书记李东告诉记者,镇政府组织了50多名像赵忠亮这样有文化的老同志,请中国方志出版社专家驻镇指导,挖掘历史文化、红色记忆。目前,瓦东、齐西、马渠等16个村已建成村史馆;20个村完成了村志初稿,其中《瓦东村志》去年已出版,《龙池镇志》去年也已经出版。

“捣鼓这个干啥?又不挣钱。”听说建馆修志,起初有村民反对。瓦东村两委把征集优秀人物的大红榜一贴,村民坐不住了,纷纷报名。随着寻访的进行,村民捐资料、讲线索的越来越多。赵忠亮搬着小马扎请妇女们回忆民谣,一个人记错了,另一个人跑到赵忠亮家纠正过来;时年98岁的徐其英老人(现已过世),专程从昌邑回村给赵忠亮讲了一天。

集体记忆渐渐复苏,村民重新认识了村庄,自豪感、凝聚力被激发了出来。赵中伟说,村史馆开放后,有的老人拄着拐杖来看,看得直掉泪。来走亲戚的外村人也喜欢来看。敬重英雄、崇尚文化、尊重人才在村内蔚然成风。年度,瓦东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乡村特色、乡情乡愁,老建筑、老街区是重要载体。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有一所年建立的胶东名校——文登天福山中学。年该校与外校合并,师生迁走,老校舍闲置了。“当时有开发商相中了这块地,要搞房地产。我们断然拒绝了。”大水泊镇党委书记滕新强告诉记者,年,镇政府在老校原址引进了威海紫光实验学校,保留了老建筑群,延续了乡村文脉。

在文登,保护和凸显乡村特色已经成为各乡镇的自觉。大水泊镇区的老粮仓,闲了十几年也没拆除,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略加改造,成了供外来专家居住、办公的“小镇中心”;大水泊镇瓦屋村的老仓库,“微改造”成了毕克官美术馆;张家产镇顾家村的地瓜窖,整修成了乡村图书酒吧……

“曾经,乡村建设喜欢模仿城市。现在大家都明白了,特色才是优势。地方特色、乡土风貌、淳朴乡情,才是吸引城里人才、游客来乡村的东西。”界石镇镇长于龙胜说。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副主任王颖:保留乡村特色,留住美丽乡愁,对于凝聚农民的情感认同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传统村落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村落空间、历史和风貌完整性的有机统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重,生产生活环境保护与生产生活方式保护并重,形成了传统乡土建筑保护、乡村旅游、民俗文化和生产生活相融合的乡土文化资源保护模式,做法和成效值得肯定。

乡土特色的延续既要输血更要激发乡土文化的造血功能。除了地方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制度保障、社会力量与民间资本有序合理地参与外,更需要充分发挥当地村民的能动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在深度挖掘和传承文化根脉的同时,进行产业化升级,创造性转化,培育出让村民能够致富、让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以人心“活”、产业“活”,促进文化“活”,激发乡土文化的内生动力,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具有新的内涵、产生新的凝聚力。

留住传统记住乡愁

老村变景区

乡味乡情还在

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兴隆庄社区居民单士臣:我们村原来不叫兴隆庄,因为出行不便、吃水困难,先辈们只能扛着锄头靠天吃饭。

年,镇上为了解决大伙的困难,打算把我们搬下山安置,拆掉老村复垦出土地。大伙又喜又忧,喜的是终于能够搬离穷窝子了,忧的是,陪伴自己多年的石院、石墙、石房子再也见不到了,还是有些不舍得。

后来,镇上修改了计划,认为石头房子是个宝贝,要保护开发。没多久,老村子变成了“石头部落”景区。户村民全部从半山腰搬迁到山脚下安置点,住进了崭新的二层独院小楼,拧开水龙头就是哗哗的自来水,十多米宽的旅游大道上公交车不断,可方便了。我家3间石头房子不仅没有拆,还给修缮加固了,改造成了民宿。一有空闲,我就回家里看看,抚摸一下大枣树,小时候的事一下子又浮现在眼前。村里面38个不同的石头小院都进行了保护改造,原来的石路、石墙、石瓦没动,石碾子都还在使用。

老村虽然变成了4A级景区,可是村子的外形没变,乡味乡情还在。(□张环泽宋伟报道)

不仅要留住乡愁

还应留住厚重历史

巨野县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主任申建华: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村是一个有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有多幢老宅院,大部分基本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文化、科研价值。为把这些老房子变成旅游资源,村里成立合作社,村民用老房子入股,政府出资修缮,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年底分红。目前,前王庄村旅游合作社吸纳入股村民80余户,其中贫困户17户,年底每户预计有元—元的分红收益。

前王庄“石头寨”的保护与开发,我是亲历者。传统古村落留住的不仅仅是乡愁,还应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比如说古村落里房屋、巷弄、水口、古井、残垣断壁、一草一木,都是物质层面的保护对象,而发生于其中的记忆、习惯、仪式、信仰、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重要。

古村落保护还要与礼堂文化、农民文化乐园活动结合。乡音、农家菜、说书、唱戏、赶庙会等也应是古村落开发利用、“旅游留人”的法宝。目前,前王庄“石头寨”旅游业的短板是缺乏本地新生代的参与。让年轻人回归,不仅仅是生活的回归,更是精神上的回归。(□赵念东谢新华报道)

发展乡村游

特色要保留

兰陵县苍山街道压油沟社区主任朱德海:压油沟村是典型的北方古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受地理环境影响,交通闭塞,房屋破旧,农业生产落后,村集体收入为零,一度成为省定扶贫重点村。

年,当地开始以压油沟村为核心,打造压油沟田园综合体,依托这里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压油沟田园综合体共涉及3个乡镇14个村,其中一期项目利用“精准扶贫”进行打造,投入资金4.5亿元,对压油沟村及周边5个村居0亩山区进行升级改造。

一期项目采用“公司+农户”方式,通过“文农旅”融合将小山村打造成了一个集特色美食、手工作坊、红色教育、传统民宿、休闲养生于一体的4A级景区。自从压油沟景区年7月开业以来,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全部进入景区工作。目前景区累计为贫困人口提供创业、就业岗位余个,人均年收入由之前的不足元,增加到现在的2万元以上。今年10月,压油沟村还凭借“企业+政府+合作社+农户”的组合模式,入选了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纪伟冯磊报道)

“木疙瘩”变“金疙瘩”

文化传承有载体

肥城市正港木业工艺品厂总经理程银贵:每天在厂房里看着师傅们加工桃木,我心里就踏实很多。在师傅们手中,经过几道工序处理,这些“木疙瘩”会变成人们所喜爱的桃木制品。

肥城是“佛桃之乡”,依托传承下来的桃文化和丰富的桃木资源,近几年桃木商品也广受消费者喜爱。我作为桃木雕刻技艺传承人,应该将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以往的桃木制品有易开裂、变形的问题,师傅们日夜试验,先后攻克了桃木易开裂、变形、虫蛀等难题,桃木雕刻焕发了新生机。面对工艺品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公司想到了举办非遗扶贫项目培训班,我们编制教材,自年到年培训学员人。

如今肥城桃木不仅仅是工艺品,也是带动群众致富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这一方水土培育出的桃文化,远在他乡的肥城人家里都有一件桃木制品,饱含着对乡土的眷恋。无论走到哪,我都会带着几件桃木制品,让外地的朋友了解我们的桃文化。以前的贫困户成了雕刻师,残疾人也能实现家门口就业。(□刘涛李胜男周鑫明报道)

多些“烟火气”发展添活力

在“过度商业化”和“文化空心化”的双重挤压下,古村落如何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建立连接,找到一条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平衡之道?

平阴县博物馆原馆长、古村文化保护者翟建平: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激活,首要任务是要认清楚传统村落的价值。找到村落的特色,分析出村落的文化脉络、地域特征、建筑属性、建筑特色、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这样才可以给这个村的价值正确定位。

从年开始,我走过了个乡村,走访了群众上千人,拍摄图片00多张,完成《我的乡村,我的记忆》系列书籍。玫瑰镇夏沟村便是最典型的传统村落之一,但在“过度商业化”和“文化空心化”的双重挤压下,随着青壮年都流向了城镇,许多像夏沟村这样的古村逐渐失去了“烟火气”的滋养。夏沟村成了我们的第一块“试验田”。

传统村落的保护要重视生态和民生。我们在对老屋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尤其重视古村落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产业发展,重新发掘传承数百年的村落文化。于是,夏沟村原来的供销社旧址,以“修旧如旧”的原则,改造成了“乡村记忆馆”。很多能工巧匠、文人雅士、网红主播等相继来此,在农家小院里办起了以玫瑰写生为主题的画廊,举办文博科普、网络直播等活动。(□晁明春韩子强报道)

保留乡村乡貌、留住乡情乡愁,需要物质保障。无论是修缮老建筑、建设乡史馆,还是编写镇志、村志,都要用钱用人。资金和人才哪里来?

临邑县德平镇党委委员于艳莉:德平镇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曹冢汉墓、白麟书院、光岳楼等文物胜迹留存较多。年11月,镇党委、政府为保留乡土文化记忆,决定编写《德平镇志》。下设编辑办公室,并从镇财政中落实专项工作经费。镇政府专门邀请对临邑县历史有深入研究的专家进行指导,并且从全镇各系统中选调11名文字功底出色、历史文化知识积累深厚的工作人员集中编纂。

为深入挖掘、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编纂办一方面通过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乡村振兴一线报告乡愁因史而浓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