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在广西桂林下面的一个小县城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红军长征时,留下断后的一支部队被打散,之后上级派出了一位收容“师长”到各地收容伤兵,并给他拨了六担银圆、三担枪,让他重组部队。
图片源于网络
之后,这位收容“师长”带人挑着这些银子和枪在当地隐藏了下来,但不知为何,后来银子、枪和人都成了谜。因此,当地还留下了一句童谣:“六担银圆三担枪,大枫树下坐师长”。
许多人根据这句童谣去广西寻找那笔红军留下的宝藏,但都一无所获。
那么,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六担银圆三担枪”又到哪里去了呢?
血战湘江
又是一个冬天,李青鸾老人看着门外暖洋洋的太阳,叹口气道:“当年,可没有这样的大太阳哦!那年的冬天可冷了!”
图片源于网络
前来黄家参观红军遗物的游客们目不转睛的看着她,问道:“当年红军除了红旗之外还有没有留下其他东西?”
李青鸾老人笑笑:“当然有!”
看着桌子上摊开的那面淡红色红旗,上面的镰刀锤子标志让她回忆起了黄家祖辈传下来的故事。
“当年红军不仅留下了一面红旗,还有一个本子,一个墨盒,一把匕首。”拉开抽屉,李青鸾老人又拿出了三样东西。
“当年我丈夫的太爷爷黄和林遇到那个小红军的时候,他还带着伤……”
图片源于网络
看着游客们期待的目光,李青鸾老人缓缓讲出了一段埋藏八十多年的故事。
年11月下旬,刚刚踏上长征路一个多月的红军来到广西全州、兴安附近的湘江边上,打算从此强渡湘江。
而做出强渡湘江决定的原因是,由于李德、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在行进过程中行军速度缓慢,给了敌人可乘之机,因此在来到湘江附近时,红军已经落入国民党反动派的“三角合围”当中。
当时包围红军的国民党军足足有40万,是红军的好几倍,要想从敌人围堵方向突围难如登天。绝境之下,中革军委只好下达了强渡湘江的命令。
图片源于网络
当时湘江两岸都有国民党大军驻扎,湘江又宽达数百米,要想度过这一天险,不付出惨痛代价万万不可能。
因此,为保卫中央红军顺利过江,红军第五军团34师、红军第三军团18团受命留在湘江西岸阻击敌人,在敌人飞机、火炮、机枪的轮番倾泻下,我军伤亡极其惨重,江水都被数不尽的英雄鲜血所染红。
在此战役后,红军由8万人锐减到3万人,实力大损。而当时负责阻击敌人、掩护中央红军过江突围的34师,则几乎全军覆没。
全师余将士打到最后弹尽粮绝,便集体刺刀冲锋与此人进行白刃战,武器也没了,就用石头砸、用牙咬,拼死也不后退一步。师长陈树湘率两百多人突围不久,也被敌人俘获,最终,不愿沦为俘虏的陈树湘师长断肠自尽。
图片源于网络
其中,也有不少受伤流落在民间的战士,而黄和林遇到的,就是其中一位。
年11月,刚从山上砍柴下来的黄和林步伐有些疲惫,砍了一天柴,天都要黑了,他得趁着还有天光赶紧下山,不然老婆子在家得等急了。
可就在这时,一个微弱的声音把他叫住了。
“老伯伯……等一下……”
冬天的山里风声呼啸,他以为是风声,便抬脚要走。
“老伯伯……你救救我……”
又是一声微弱的呼唤声,这次黄和林听清楚了。他连忙回头四下寻找,终于,在一片深厚的枯黄野草中发现了一个浑身染血的年轻人。
图片源于网络
看着这个不过十几岁的孩子,又看到他头上带着的八角军帽,黄和林立马反应过来这是兵。
于是他握紧柴刀,问:“你是哪个?”
“我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
看到这个小红军受了这么重的伤,说话都费力气,黄和林便放下了戒备,半信半疑的将他背到了家中。
第二天,恢复过来的小红军才和他们说了几天前湘江边上大战的事情。之后刚好没几天,一瘸一拐的小红军就迫不及待的要去追赶队伍,临走前,还把随身带的一面红旗和本子、墨盒、匕首留在了黄和林家里,请黄和林帮忙保管。
图片源于网络
分别时,小红军对黄和林道:“老伯伯,麻烦您保管了,等革命胜利了,我一定回来找你!”
然而,自此之后,那个小红军再也没回来过,这四样东西也从此留在了黄家。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不让日军搜查到,黄家甚至将这几样东西藏到了棺材里。
收容“师长”
“那位小红军去哪了呢?”听李青鸾讲完小红军的故事,游客们迫不及待的问。
“小红军被师长收容走喽!”李青鸾老人继续滔滔不绝的道:“六担银圆三担枪,大枫树下坐师长。这是我们从小就听说的板路!”
图片源于网络
“板路”是广西方言中“故事”的意思,原来,当年湘江血战之后,红军曾经派出过收容队收容流落在民间各地的伤兵。当时许多红军伤兵都被收容走了,因此故老相传那位留下红旗的红军小战士也跟收容队走了。
那么,“六担银圆三担枪,大枫树下坐师长”,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李青鸾老人的讲述下,人们渐渐了解了当年的真相。
渡过湘江之后,中革军委指示红一、三、五军团立即派出后卫部队前往各地收容伤兵,不让一个伤兵落单。
年12月8日,中央又下达了新的指示,让三个军团后卫部队在收容伤兵的同时,就地组织武装破坏敌人“进剿”的道路,以给中央红军的转移争取时间。
图片源于网络
在这种情况下,原红五军团34师后卫部队的乔明增接到任务,让他立即带着物资前往各地收容伤兵,并就地组织武装在当地打游击。
于是,带着组织给的六担银圆安置费,和三担用来组织武装的步枪,乔明增踏上了收容伤兵的路途。
因其之前在后卫师中担任收容、安置任务,因此在接到任务之后,人们便将他称之为收容“师长”。
在国民党的严密搜查下,乔明增带着部队身着便衣,挑着扁担装作脚夫,一个村一个村的查访,遇到伤兵,轻伤的便将之收进队伍,重伤的便暂时寄养在老乡家,记上地址,等伤好的差不多了再把人接走。
由于湘江战役后没过多久,国民党也在湘江附近大肆搜捕红军伤兵,因此为了防止暴露后物资被抢,上级指示乔明增将安置银圆和武器隐藏一部分留作备份,等需要时再启用。
图片源于网络
接到指示后,乔明增便将六担银圆里的两担和三担枪支里的一担挑出来,埋到了之前他们战斗经过的洪水箐密林中。
在上级指示下,乔明增来到了文市镇玉溪村,决定在这里建造一个红军收容据点。
“老乡,前面就是玉溪村吗?”
乔明增一行人挑着扁担来到玉溪村附近的田地时,遇到了一个在田地里耕作的老乡,为了熟悉附近情况在这里建立收容据点,他便主动上去搭话。
“是咧,你们是?”
“老乡,我们是红军队伍里的挑夫,红军前些日子突围走了,我们这些脚夫挑着东西没跟上,就落单了。”
图片源于网络
“哦,先生贵姓?”老乡看乔明增举止从容,像是个有文化的,便问道。
“我姓乔!”说着,乔明增捡起树枝在地上写了个繁体的“乔”字。
之后,老乡介绍自己叫文永遂,就是这玉溪村人,而他看着这些人利落规矩的样子,心里也大概猜出了乔明增等人的身份。
于是,文永遂带着这些人到了自己家里住下,并帮助他们躲过了国民党的搜查。
搜查的风声过去之后,乔明增将战士们派出去四处寻访流落在各处的红军伤兵,而他则留在了收容点,等战士们回来。
在此期间,乔明增这个红军收容“师长”开始表现出了红军的本色,即毛主席说的“既是战斗队,也是工作队和生产队”。因此刚一开春,这个山东汉子就和文永遂一家人来到了村东头的一片荒地上,带头在这里进行开荒,帮助村民发展生产。
图片源于网络
由于乔明增有文化又平易近人,因此很快受到了玉溪村所有人的欢迎。利用开荒生产的机会,乔明增一边和村民一起劳动,一边和他们讲革命知识,很快就将文溪村变成了又一块“革命根据地”。
并且,由于乔明增好读书,又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因此在文溪村期间,这位收容“师长”看遍了文溪及附近几个村落的藏书,还时常帮人写信、写对联。慢慢的,乔明增收容“师长”的名头在文市镇越来越响。
拿了就是犯罪
年春天,广西北部遭遇大旱,比之年更加严重,连耐旱的荞麦都大幅减产。很快,饥饿的人们就开始出门逃荒,留下的村民也开始四处寻找粮食。
图片源于网络
此时留在文溪村的乔明增看到这样的景象,心如刀绞,可这时候他带出来的四担银圆和武器都已经分给同志们,散到各地安置伤员和组建武装了,如果他想要救济灾民,就只有将用于革命的两担备用银圆挖出来。
这时关于文溪村隐藏红军收容“师长”,埋藏银圆的消息也不胫而走,有些知情的人便开始鼓动乔明增挖出银圆买粮食,要求他赈济灾民。
看着满地饥民,乔明增实在于心不忍,便决定违反组织规定将两担银圆挖出来买粮食。
他本想悄悄的将银圆挖出来,然而在告诉文家四兄弟以及一个女婿准备挖银子之后,消息不知怎么就泄露了出去。
图片源于网络
在准备挖银子当日,乔明增和文家五人扛着工具出门时,从四面八方闻讯而来的数百饥民亦步亦趋地跟在他身后,在洪水箐附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饥民“团”,且来自附近十几个村的饥民还在不断赶来。
本来打算挖银子的乔明增带着数百饥民绕着洪水箐走了一大圈,脸上的皱纹打起了结,看着这越来越大的饥民队伍,他叹了口气。
平常时节,一块银元能换一担粮食,但在饥荒时,一担粮食要七八块银圆不止,往往有钱也买不到。因此,就算是将两担银圆全都挖出来,也不够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吃上一顿。
更何况,饥荒时社会秩序崩坏,半块馍馍就能出人命,如果要将这两担银圆挖出来,绝对要出大乱子。
图片源于网络
因此在绕着洪水箐走了一大圈后,乔明增对身后那些带着期冀的目光歉然道:“对不住了乡亲们,时间太长了,记不得在哪了!”
于是,他带人回到了文溪村,然后坐在大枫树下静静看着饥民离去。
在此之后,有的人对他“忘记”银圆一事耿耿于怀,便散布流言,称那些银圆全被乔明增一个人独吞了,并堵在文家门前,让乔明增把私吞的银圆交出来。
为了不连累文家,乔明增决定离开这里。他以想家,想回去看望母亲为借口向文永遂一家辞行,文永遂一家虽然十分不舍,百般挽留,但还是没能留下乔明增。
图片源于网络
年4月,乔明增带着文永遂一家给的两斤干粮和几块中药上了路,这已经是文永遂一家仅有的口粮了。
此时中央红军早已离开南方,离开文溪村的乔明增找不到组织,只好一路流浪回到了老家山东。
当年10月,刚回到肥城家中不久的乔明增给文永遂一家寄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报平安外,便是解释当初没挖那些银圆的原因,希望文永遂一家能够理解并原谅。
在信的最后,乔明增写道:“这些银圆是用于中国革命事业的,个人拿了就是犯罪。等革命胜利后,我们再把它们交给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后,乔明增终于再次回到了革命队伍,但不幸的是,年,乔明增牺牲在了保家卫国的战场上。
洪水箐
而那些银圆,在革命胜利后国家曾经派工作人员去洪水箐寻找,然而工作人员拿着金属探测器将洪水箐里里外外翻了个遍,也没找到那两担银圆和武器在哪,这些东西的下落从此成了谜。
可随着这些物资的下落不明,“六担银圆三担枪,大枫树下坐师长”这句话却是越传越广,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洪水箐寻宝,可无一例外,这些前来寻宝的人最终都是一无所获。
不过,洪水箐的银圆没找到,人们倒是在湘江两岸找到了其他宝藏,那便是红军在湘江两岸留下的长征精神。这种英勇抗争、勇于渡河的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也是红军在湘江两岸留下的真正宝藏。
图片源于网络
如今距离当年乔明增埋下两担银圆已经有87年,在这87年里,无数英雄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抛头颅洒热血,将青春和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因此,今天的幸福生活,便是他们留给后人的最大宝藏。
而那些如收容“师长”乔明增一般的人民英雄,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被人民所铭记!在此,让我们向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