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封禅祭拜泰山,需要在泰山脚下住宿,奉高古城就是历史上第一个因崇祀泰山而专门设立的城市,位于岱岳区祝阳姚庄南鄙和范镇故县村,始建于汉元封元年(公元前),曾作为泰山郡郡治和奉高、岱山县县治,也是今泰安城的前身。距泰安市区约20公里。属商周至隋代遗址。奉高城,作为当时登封泰山的必经之地,又是历史上的政治、经济重镇,可以说是商贸繁荣,冠盖往来,名流云集。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刘彻于元封元年四月,自定封禅礼仪,由泰山东麓进山封泰山、禅肃然山(现莱芜市寨里镇周王许村境内)。封禅告成后在泰山东北的周明堂接受群臣朝贺,改年号元鼎为元封;下令割嬴(嬴城城址一说为奉高,一说为莱芜市城子县村)、博(今邱家店镇旧县村址)两县土地,在泰山以东设立新县,以奉祀泰山,县名就叫奉高县,即奉祀高山的意思,其城址就在今故县村。第二年,即公元前年,泰山郡郡治由博县城迁奉高城,领24县。
北魏时泰山郡治移置钜平县(今岱岳区大汶口镇附近),北齐时改泰山郡为东平郡,郡治设在博县城,即今旧县村村址。
隋唐时期,泰山以南的博城由于泰山登山路线自东路向中路转移,再次繁兴,而奉高县奉祀高山的作用则大大减弱。隋开皇六年(),奉高县改为岱山县,大业初(年左右)“迁岱入博”,将岱山县并入博县,为奉祀泰山而专门设置的奉高县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乾封元年即公元年,唐高宗封禅泰山后,将博城县更名为乾封县,乾封县城(今旧县村址)自此代替奉高成为泰山附近重要的城镇。
宋开宝五年(),宋太祖下诏将乾封县治由旧县迁至岱岳镇(今泰安城区),“以就岳庙(今岱庙)”,并在岱岳镇筑城,今泰安城区开始成为县域的行政中心。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封禅泰山后,将乾封县名改名为奉符县。金天会十四年(),金朝所属刘齐政权在奉符县境设立泰安军(当时“军”为军事设置),泰安之名由此始。金大定二十二年()改军为州,辖奉符、莱芜、新泰三县,隶山东西路,并重建城池。从此,泰安升格为州一级的行政建制;泰安城也“三迁定址”,最终建立在泰山脚下。清雍正十三年()泰安由州升府,并增“附郭县”泰安县,泰安府辖东平州和泰安、新泰、莱芜、肥城、东阿、平阴一州六县。民间一直有“先有故县,后挪旧县,三迁泰安”的说法,这种说法和地方志的记载是一致的;奉高(故县)作为泰安城的前身,也一直被史学界所公认。
奉高城,自西汉武帝时期至隋初,一直是东方名城。西汉时武帝八次东封泰山,东汉光武帝刘秀、章帝刘恒、安帝刘祜先后封泰山或祭泰山,带动了泰山附近村镇的发展。由于当时由东谷入山,泰山东麓日渐兴盛,也促进了奉高城的繁荣。据年发现的奉高城遗址测算,奉高城东西长米,南北宽米,面积48万平方米,比年后金代建立的古泰安城的面积略小。其北靠泰莱公路,南依莱泰高速公路,又南毗临岔河村。其东侧有自东北向西南流的瀛汶河,西侧有自东北向东南流的石汶河,两河于遗址南面交汇流入自东向西南流的牟汶河。遗址就处于两河交汇处以北的三角高地之间。
据清乾隆二十五年()《泰安县志》记载,汉魏时的奉高城,四周有城墙围护,城内楼阁廊宇,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西城门有3层,分别有哼哈二将、四大天王镇守,塑像逼真,造型优美。城南有“金神庙”,城北有“三教堂”,祀老子、孔子、释迦。各种泥塑神佛上百个,有十八罗汉、二十八宿等。每逢初一、十五,四方乡民前往祈祷者络绎不绝。城内店铺林立,人口稠密,为泰山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北朝时,奉高城历经战乱,屡遭战火而衰落。公元年左右,隋炀帝“迁岱入博”后,奉高城改名为“玉注镇”,再后来又改为故县村,属于岔河村的一个自然村。随着岁月流逝,奉高城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奉高城遗址地表曾出土商周陶鬲等器物残片,村庄地表以下文化层中商周遗物丰富,发现有多处石台基。现遗址东部地表下15厘米处存有一对石门砧,南北相距2.4米。据考古专家按其宽度推测,可能为奉高故城的掖门或旁门。遗址西部基本被故县村房屋占压,保存状况良好。
在奉高古城附近,还有季札子墓、故县汉明堂遗址、孙氏祠堂等多处历史文化遗迹,佐证了奉高城昔日的辉煌。
季札为春秋时吴国宗室,吴王梦寿子,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季子。季札使齐,其子死在路上,按周礼葬在嬴、博之间,孔子曾前来观看,后人立碑“孔子观礼处”。季札子墓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泰安,一说在莱芜。泰安之墓即在故县村附近。据《水经注》载,“奉高县北有吴季札子墓,在汶水南曲中。”民国《重修泰安县志》:“故县东四里余有大冢,适在汶水南曲中。”因汶水泛滥,今墓已不存,只留有遗迹。
汉明堂为汉武帝元封元年(前)修建,据考故址在故县村附近(约在今邱家店镇石碑村址)。汉武帝刘彻于元封元年四月东封泰山后,除下令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赢、博二县土地建立新县以奉祀高山外,又下令奉高县在泰山东南侧汶水边,依据济南人公玊(su)带所献《黄帝明堂图》建设新的明堂。明堂是皇帝国务办公的地方,也是接见外宾、接受群臣朝拜的场所,类似于今天的接待厅、大会堂。元封二年(前)新明堂竣工,元封五年汉武帝增封泰山,及之后六次登封泰山,都在此听察天下,宣明政教,明堂的政教神学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奉高汉明堂早已不存,今只留遗迹与传说。现泰安城东西谢过城村(西城村)有汉明堂遗址,据泰山学院副研究员周郢等文史专家考证,此处汉明堂实为汉武行宫或西汉泰山宫(又名奉高宫)遗址。
帝王封禅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信仰文化事件,被誉为皇家或曰国家的“旷世大典”。其规格之高、声势之大、寓意之深和延续时间之长,世所罕见。从元封元年(前)始至征和四年(前89),汉武帝刘彻先后8次登封泰山,7次是由泰山郡、奉高县地方官员在奉高城接待的。8次封禅,3次在奉高祠明堂、1次禅肃然山、1次禅蒿里山、3次禅石闾山(今岱岳区大汶口镇东大吴村境),都在奉高城周围。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三十年(54)祭泰山、三十二年(56)封泰山、禅梁父山(徂徕山东今新泰境),也是来回“宿奉高”。应劭《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就有光武帝“十一日发,十二日宿奉高......国家(指皇帝)居太守府舍,诸王居府中,诸侯在县庭中斋”、“事毕,发,暮宿奉高,三十里”的记载。由此可见,奉高在当时可谓高官齐聚,繁盛之至。
奉高在当时是东方名城,到奉高任职是重用,所以皇上任用的官吏很有名气。据《后汉书·李固传》记载,东汉著名良吏李固于永和(一)中曾任荆州刺史、泰山太守。李固(94一),“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邻之子也。”在任泰山太守期间,曾分化瓦解当地农民起义,旋任将作大匠、大司农。《后汉书》称李固“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书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他给黄琼一封信中说:“常闻语曰:‘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段极富哲理的语言,曾被毛泽东引用来告诫干部应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
泰山历史上第一篇游记散文《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的作者应邵,东汉时从中平六年()到兴平元年()曾做过六年泰山郡太守。应劭(约—),东汉学者,字仲远,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被推举为孝廉,遂任车骑校尉何苗的属吏,后授官泰山太守。初平二年(),黄巾军30万人至泰山郡境,勋率兵拒之而立功。前后斩首数千级,获俘虏老弱万余人,辎重二千两,黄巾军退却,郡内得以安宁。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和儿子曹德从琅琊入太山,应劭派兵迎他,没有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来怨恨曹嵩之子曹操数次攻打,就使轻骑追击曹嵩父子,并杀之于郡界。应劭害怕曹操追杀,“弃郡奔冀州牧袁绍”,献帝兴平二年()拜为袁绍军谋校尉。时都迁许昌,原来的典章制度全部遭毁,勋著《汉官仪》十卷,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制,多为其所订立。后朝廷律令、制度多根据此书而定。还著有《中汉辑序》,撰《风俗通义》、《汉书集解音义》若干卷,皆传于世,内容以考释议论名物、时俗为主,对当时的社会风俗和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建安初(年),劭病逝于邺(河南临漳)。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辑入《后汉书·祭祀志》、由应劭根据汉官马第伯的工作笔记整理的《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一文,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较详细记录了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56年封禅泰山的全过程,很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作为郡、县驻地,奉高城也曾迎来许多文人墨客。三国时“建安之杰”“三曹七子”之一曹植,到泰山游览时就写了著名五言诗《驱车篇》,留下了“驱车挥驽马,东到奉高城”的诗句。
奉高作为汉县,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文人多以“奉高”这一古县名称泰安。元代著名农学家、东平府泰安州奉符县人王祯,著有我国第一部从全国范围总结农业生产的书籍《农书》,他撰写的元至元二年()《东平府路宣慰张公登泰山记》碑(现存岱庙),碑文前就有“奉高晚生王祯书篆,济南杜仁杰记”字样。
奉高周围还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和乡贤名士。范镇柴家庄为明末乡贤王楫、王槚兄弟故里。王楫,少年时读书于青岩居,受教宋焘门下。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历任柘城(今河南柘城县)、安邑(今山西运城)知县,后升任户部主事,负责司理军饷,官至宁夏巡抚。崇祯九年()饥兵哗变被害,“朝野伤之”,葬于故里。王槚(1—),王楫弟。少时勤奋,博学多识,孝名盛誉,曾为母亲口吮痈中脓血,为古时孝子典型,清乾隆《泰安县志》有载。
据专门研究奉高文化的李船五老师介绍,在岱岳区祝阳镇岔河村以北,开始规划建设奉高湖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区,就是基于有年历史的奉高古城文化背景,结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而设计的。同时奉高古城书画院也成立了,众多文人墨客从新汇聚到奉高文化旗帜下,去寻找当年“东方第一名城“的历史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