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VS视力健康?这从来不是道单选题!
放过信息化学习,培养良好用眼习惯才是防控近视的治本良方
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这一计划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增添了助力。
然而,随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不断加重,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缺乏户外活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也在日益攀升,因此关于如何平衡孩子学习与视力健康成了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10月25日,“信息时代如何平衡孩子学习和视力健康”主题沙龙在福州召开,教育界学者、业界资深媒体人士及相关从业人员参会,对如何利用好信息化教育手段的同时又能保证孩子视力健康进行了深入探讨。
乡村学校“换道超车”,信息化教育助力教育公平
信息化教育到底有什么“魔力”,为何成为大势所趋?山东省肥城市王瓜店镇中心小学的张益强校长在主题沙龙会上,向大家分享了他和孩子们跟信息化教育的故事。从年到年,张校长带领着全校师生花了10年时间,把他们落后的乡村小学打造成一所区域特色学校,他们的成功靠的正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把城市里优秀的师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这所乡镇学校,为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质量的教学体验。如今,“智慧课堂”将学生学习行为、老师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情况录入系统,大大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组团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电子作业”的趣味模式、多样内容让孩子们爱上做作业、敢于开口讲英语。同时也将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搬到线上,更透明公开更及时便捷,“家校共育”不再是一纸空谈。
张校长所讲述的故事,正是信息化时代乡村学校经过教育改革成功“换道超车”的典范。信息化教育把孩子们的学习行为放到公开的平台上,别人的鼓励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解放了苦于跟不上新教学思路而无法辅导孩子学习的学生家长。家长一方面会为孩子能享受到更丰富的教育资源而欣慰,另一方面,也会担心孩子自控力差,使用APP没有时间限制,会对孩子的视力产生影响。
现场一位工作在一线的老师表示,在工作中她也接到过学生家长类似的反馈,但信息化教育APP上丰富先进的教育资源对他们的教学工作有极大的提高和帮助作用,放弃使用不太现实。为了平衡这种矛盾,她采取少量多次布置“电子作业”、及时跟家长同步作业量的方法。对此,仍有家长表示,孩子十分抗拒家长“盯梢”式陪写作业,不陪则意味着不能掌握作业完成进度,无法及时收回孩子的电子产品。可见,平衡布置电子作业的教学任务与家庭教育仍然是一个长期命题。
电子作业非“原罪”,防控近视要从改变用眼习惯入手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几乎是总人口数量的一半,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也在日益攀升。国家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后,很多地区的近视防控“战役”已然打响。然而,其“原罪”是否与电子作业等信息化教育手段有关值得探讨。
圆桌讨论环节中,福建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王晓辉明确表示:“用眼距离、姿势、习惯、时间,都是导致近视很重要的原因,而手机、电脑的辐射其实很少,从专业角度来讲可以忽略不计,主要还是控制使用时间,以及用眼习惯。”在他看来,即使是看书看5、6个小时,对眼睛的伤害也是很大的,所以为了保护视力而放弃信息化教育的取舍是没有必要做的。如果能够把握好科学的用眼习惯,信息化学习与视力健康之间可以得到很好的平衡,让教育和视力都能得到很好的结果。
而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