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各国新的混乱(9)
晋国的国君不但才能平庸,而且没有能力执掌朝政,军政大权被六卿家族瓜分,这几个家族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间钩心斗角,晋国的实力明显衰落。齐景公决心抓住晋国衰落的时机,让齐国重新强大起来,不再受那个名存实亡的中原霸主的约束。
齐景公联合了同样向脱离晋国联盟的郑国和卫国,三个国家在琐地缔结了盟约。紧接着,齐国攻取了晋国的夷仪。
鲁国是晋国的忠实盟友,齐国接连几次攻伐鲁国的边境城邑,鲁国也曾经出兵进攻齐国。双发你攻我伐,总的来说齐国占了上风。
鲁定公十年,即公元前年的春季,鲁国和齐国握手言和,彼此间暂时停止了征战。
夏季,齐景公和鲁定公约定在祝其举行会盟。祝其又名夹谷,是齐国的地名,具体位置在如今的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县夹谷峪。
齐鲁夹谷会盟,双方各自指派一名高级官员担任傧相,负责典礼上的相礼工作。相礼,也称为赞礼,庆典仪式上的赞礼并不是称赞、赞美的意思,而是宣读行礼项目,指导仪式顺利进行。
夹谷会盟的两位傧相都大名鼎鼎,代表齐国的是晏婴,代表鲁国的是孔丘。
齐国想在盟会上给鲁国一个下马威,压服鲁国,让它以后听从自己的号令。齐国大夫犁弥给齐景公出了个主意:“鲁国的傧相孔丘虽然熟稔周礼,却从未听说他有过人的勇气。如果您派莱地人用武力劫持鲁定公,一定能让鲁国人吓得魂飞胆破。”
莱国是位于胶东半岛的东夷古国,封爵等级很高,是公爵国。这个国家历史悠久,在商代就已经立国,传承到春秋时期,被齐国吞并。因此齐国的军队中有很多东夷俘虏和奴隶。
齐景公听从了犁弥的主张,指使莱地的夷人携带兵刃来到会盟地点,准备伺机绑架鲁定公。
孔子早就预料到这次会盟会暗流汹涌,他事先提醒鲁定公要安排好充足的护卫,以防齐国人生出事端。
当夷人手持兵刃,哇哇怪叫着冲出来的时候,孔子沉着镇定地领着鲁定公退到护卫队的后面,然后大声命令道:“士兵们,拿起武器攻上去!齐鲁两国的国君友好会面,而边远地区的东夷人却带着武器跑来捣乱,这不是齐侯对待诸侯应有的态度。边远地区的人不能图谋中原,东方的蛮夷不能搅乱华夏,俘虏不能侵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这些对于神明来说都是大大的不吉利,是丧失了道义、丢弃了礼仪的行为,身为国君,不能允许这些事情发生!”
孔子的原话是:“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华夏族居于中原,是文明的中心,当时的人们对于四夷是非常歧视、非常不认同的。
齐景公听了孔子的话,感到很惭愧,传令让莱地人迅速离开会场。
盟誓的时候,齐国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要求在盟书中加上这样一句话:“如果齐军处境,而鲁国不派三百辆甲车跟随的话,将遭受上天的责罚,有盟誓为证!”
孔子不慌不忙地让大夫兹无还代替自己上前答话。兹无还向在场的齐国君臣作揖施礼,回答说:“既然你们齐国要在已经写好的盟书上添加内容,那我们鲁国也有要添上的话:如果齐国不归还所占据的汶阳的土田,还让鲁国来供应齐国所需物品,将遭受上天的责罚,有盟誓为证!”
汶阳位于如今的山东省泰安市境内,原本属于鲁国季孙氏,被齐国侵占。齐国人在盟会上无理取闹,兹无还便借这个机会要求齐国归还汶阳的土田。
齐鲁两国吵吵闹闹地缔结了盟约,盟誓结束后,齐景公作为东道主,准备设享礼招待鲁定公。孔子对齐国大夫梁丘据说:“您难道没有听说过齐国和鲁国旧有的典礼吗?盟誓已经完成,又要安排享礼,太繁琐了。按照规矩,牺尊和象尊都不出国门,钟磐之类的乐器不应拿到野外合奏。如果享礼上使用了上述器具,是不合乎礼仪的;但是如果不使用上述器具,宴席又太过简陋,就像秕子和稗子一样轻微而不郑重。举行享礼的目的是用来宣扬德行,如果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还不如不举行。”
秕子是干瘪的谷物,稗子是用来充作饲料的牧草,这两样东西都没有什么价值。孔子认为,庆典、宴会都有既定的礼仪和规矩,应当一丝不苟地执行。
孔子代表鲁定公拒绝了齐国的宴请,齐景公也只好作罢。
虽然夹谷会盟的过程不太愉快,但是齐景公在会盟结束后还是信守承诺,按照约定将郓地(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东)、讙地(山东省肥城市南)和龟阴(山东省新泰市西南)都归还给了鲁国。鲁国人认为这是孔子的功劳,他们对孔子的政绩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