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青未了丨桃花源里尽朝晖散文
TUhjnbcbe - 2024/9/15 3:18:00

桃花源里尽朝晖

文/李寿谦

肥城的历史源远流长。西周时,周天子分封诸侯,其中封一小国曰肥子国,肥城由此而得名。肥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史圣左丘明和商圣范蠡都是肥城人。著名的汶阳田就在肥城境内。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为争夺汶阳田发生过多次战争,“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的名言流传至今。几千年来,肥城人民在这片沃土上演绎了无数经典故事,谱写了众多的锦绣华章。

斗转星移,换了人间。在共产党领导下,肥城进入历史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后,肥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发扬主人翁精神,为建设肥城作出了巨大贡献。

肥桃是肥城特产,所以肥城也称桃城或桃都。俗话说,“天上蟠桃,人间肥桃”。肥桃又名佛桃、寿桃,被称为群桃之冠。肥桃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从明朝起,肥桃成为皇室贡品。年,肥城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佛桃之乡”。每年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正是“万亩桃花红胜火,千重麦浪绿如蓝”。许多外地游客来肥城旅游赏花,市政府举办多次桃花旅游节。肥桃成为肥城的名片,既宣传了肥城,又广交了朋友。

说到桃花,不由想起《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蒉其实。子之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该诗形象地描述了一美貌女子出嫁时的盛况。此时,我不禁想起一首有关桃花的唐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该诗演绎了作者崔护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桃花与爱情结下不解之缘。

如今肥城桃种植面积达十万余亩,年产量突破二十万吨。带动了电子商务、桃木工艺和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吃饭问题。三中全会后,生产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早在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税收制度,农民种地还给补贴。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会有这样的人间奇迹。科学种田,多种经营,已成为新时代农民的共识。新的经营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亿万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讲述着春天的故事。

农村的交通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农民家家都有了农用三轮车,独轮车和地排车成为历史。小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的活动半径扩大了。青兰高速公路横贯肥城,人们出行方便多了。就连田间生产路也硬化为水泥路,下雨天照样畅行无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肥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对生态环境做了综合治理。建成龙山公园、康王河湿地公园、白云山文化公园和牛山森林公园,从而为人们的休闲和旅游创造了条件。

政府统筹旧村改造,建成一处处楼房社区,把旧村整合成耕地,改善了居住和生产条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圣的千年梦想成为现实。老百姓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

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村高中都迁入城区。肥城一中、泰西中学和肥城六中成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在历年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肥城已入列全国百强县(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有幸福感城市、全省法治建设示范市和技术转移先进市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

肥城正在打造桃文化名城,以桃文化引领,融合君子文化和商圣文化,做大做强文化创意和精品旅游两大产业。正是,“君子之邑风光美,桃花源里尽朝晖”。这一切见证了党的英明领导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如今,肥城人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与日俱增,相信肥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李寿谦(男),泰安肥城市人。高中教师,大学学历,现退休,寓居宁波。

壹点号真言贞语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未了丨桃花源里尽朝晖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