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肥城市新城街道泥巴捏出人间百态
TUhjnbcbe - 2024/9/2 17:42:00
在肥城市区繁华、喧嚣的市场路段,一栋小楼的二楼尽头有一间六十平方米的房内,却保留着一份静谧。客人进入房间几乎无处插脚,展现人生百态的各种泥塑品排满地板、桌案,这里,藏着中国山村里独属于孩童乐趣和艺术想象的非遗泥塑技艺——王氏泥塑。农村孩子爱泥,爱到心底里。王士荣是千万个爱玩泥巴孩子中的一员。20世纪60年代,商品匮乏,农村人家生活艰苦,一群孩童玩耍时,没有玩具,没有乐器,只有从水塘边,挖一块泥巴,在平整的石头上摔一摔,凭喜好、理想和想象捏成不太像样的动物、花朵等,以表现个人的人生追求,也用泥巴捏制的各种形象寄托对养育自己泥土的爱恋。年,王士荣在电视上看到对泥塑家安保军的专访受到很大启发,点起了他攀登泥塑技艺高峰的信心。大年三十利用放假的时间去后山取土,妻子和孩子都反对,说他“大年弄泥巴,简直是神经病!”。但他不顾家里反对,还是把土取回家,尝试着把父辈留下的模具重新复原,并做了一些作品,就这样又逐渐地喜欢上“玩泥巴”。由于他自小受其爷爷、父亲的影响,自己又有良好的基础,很快就掌握了泥塑制作过程。制作泥塑作品,一双手、一把刻刀、一支搭子,看似简单,入门却至少需要3年。有一次他看到一个老人在树下乘凉的图片很喜欢,试着捏了出来,当时自己觉得很好看,爱不释手,就向朋友炫耀作品,结果被朋友嘲笑说:吓死个人呀!这个老人被你捏得像在哭!听到这话,无疑是一盆凉水从头浇到脚。然而不服输的心态让王士荣没有放弃,作品不满意他就砸掉重做,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直到满意为止。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王士荣的泥人摆满了家里的各个角落,但总是感觉长进不大,于是决定出门深造。年,得到了去山东艺术学院学习的机会。在那里,他大开眼界,认识了很多做泥塑的老师。做泥塑手头的功夫只能靠不断练习才能提高,于是他利用晚上同学们都休息的时间偷偷练习。后来又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交流学习,结交了济宁会烧窑的同学,学习了烧窑的细节和火候,还专门去参观了土窑,就这样学会了烧制。王士荣又先后到山东管理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进修学习,见到了很多国内赫赫有名的泥塑大师,在他们的激励下,王士荣变成了做泥人的工作狂。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王氏泥塑发扬光大,找到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王氏泥塑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采用当地泥土,经过取泥、配泥、练泥、捏泥、晾晒、烧制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把精选的泥土碾碎,晒干,用水炮制,再用木棒捶打,像揉面一样揉,炼好泥,放置一段时间,泥才有了韧性、粘性,又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把作品完成。功夫不负有心人。年,王士荣的泥塑工艺被列入为泰安市级非遗项目,成为了王氏泥塑第四代传承人。王氏泥塑的作品题材大都取自乡里农家,表现民风民俗,乡土气息浓厚。作品形象吉祥喜庆、生动活泼、形态各异,别具乡土气息、妙趣横生,呈现出别具特色的大拙与大美。作品无论男女老幼都以夸张的肢体形态和人物表情,展现美好肥城人民的勤劳、纯朴与善良。泥塑外观古朴,看似不事雕琢,却因为够质朴、够真实,欣赏它的感觉就像跟一位老朋友面对面交流,感到生活阳光照射的温暖。20余年来,王士荣创作了上百件妙趣横生的泥塑作品。《吹拉弹唱》荣获山东省民间艺术博览会银奖;《达摩》荣获全国首届“金手指杯”银奖。《传道》《恭喜发财》在年“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中荣获金奖。同时,入驻济南百花洲,创立泰山泥人艺术馆,使泥塑创作的道路开启了新篇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士荣把传承王氏泥塑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他在肥城市工人文化宫职工公益培训中担任泥塑课教师,在学校做公益讲座,从中收获精神享受、体现人生价值,一度面临失传的非遗技艺,如今竟成为新宠儿。“情怀承载非遗之厚重,我将用我一生让泥土捏成的艺术之神走进千家万户!”他满怀信心地说。(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曹儒峰通讯员石峰周圆斌报道)(大众日报及所属“大众”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

.
1
查看完整版本: 肥城市新城街道泥巴捏出人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