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源出:在国内,陈姓是大姓,以七千万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其中颍川衍派约万;在海外,五千万的华人中,又有“陈林半天下”之称。
一、源于“妫”姓
“妫”姓——上古原始姓氏之一,源于“五帝”之一的舜帝。舜,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由此可见:姚姓比妫姓更古老,姚姓为“上古八大姓”之一。舜出生于姚墟,所以以姚为姓,后来尧帝将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后,舜迁居妫水,于是改称妫姓。
舜的后代历经夏、商两朝,在兴周灭商的过程中,舜的直系后裔妫满因拥护周室有功,被封于陈地,建立陈国,于是以国为姓,称陈胡公(又称胡公满)。陈胡公便是陈姓的得姓始祖。
二、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1、北魏鲜卑族陈氏(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女真族陈氏(完颜氏改为陈氏);蒙古族陈氏(蒙古贵族改为陈氏);满族陈氏(满族姓氏改为陈氏);哈尼族陈氏,侗族陈氏,土家族陈氏,布依族陈氏,瑶族陈氏,京族陈氏,羌族陈氏,回族陈氏,苗族陈氏,壮族、黎族、彝族、朝鲜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陈氏;
2、他姓改姓
三国曹魏名臣陈矫,原姓刘,后改姓陈,其后为广陵陈氏……
宁阳县的部分陈氏后人
那么宁阳县的陈氏族谱是怎样的呢?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马继孔被任命为宁阳县抗日政府县长,从大汶河以北的肥城市汶阳镇三娘庙村涉水渡过汶河,来到宁阳县的堽城镇高桥村,就在高桥村举行了就职仪式。高桥人陈志行介绍说:“来到高桥村以后,就住在村西的一个破庙里,进行一些抗日政策宣传。我们陈家也正好就住在这个区域,在生活当中也能为他们提供一些方便保障,也为他们站岗放哨。同时,后来发生的一些战斗,我们陈家人也有不少人都参加了。当时的八路军和抗日地方武装,县大队啊,区中队啊这一类的武装,我们陈家参加的人也很多。”
陈志行
年春夏之交,中共泰西特委为发展壮大党组织,扩大抗日根据地,派许国、曹瑛等同志来高桥村一带开展工作。同年7月,经许国、曹瑛等同志介绍,杨宗河、高传田、韩承旺等四位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高桥村的一个麻地的井池子里,许国为第一批党员举行了入党仪式,正式成立中共高桥村党支部。杨宗河同志任党支部书记。高桥党支部,系中共宁阳县第一个支部,它的诞生为宁阳县党组织和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桥村也成为宁阳县党的早期领导组织——宁阳县工委的所在地。高桥村,成为宁阳抗日战争的前沿地,也逐渐发展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享有“宁阳小延安”的美称。
许国烈士
后来在许国的指导下,党的思想得到宣传,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高桥人陈志行介绍说:“陈氏家族,不论高桥还是陈家店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阶段,为我们党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陈志行是陈氏26代后人,原是一名中学的高级教师,后来被聘到企业做企业宣传,来到社区从事志书编写工作。他说,陈氏修谱,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陈志行:“我们这个家谱,最早能追溯到清朝的乾隆年间,最早发现的是乾隆年间的一个谱碑。真正有个这个纸谱,是到了清朝的同治九年。”后来经历了几次大的修编。据陈氏家谱记载,明朝永乐二年,在山西大移民时,迁入现在的肥城市砖舍村。
陈孝存
到了陈氏五代时,族人陈永成迁来宁阳县的高桥村,成为高桥村的陈氏始祖。陈志行:“当时迁到这里来之后,跟没有迁过来的对比,他们没迁的现在走了多少辈子了呢?到现在才走了二十三、四代,而我们高桥这里呢,已经到了二十七、八代。他思想开放了以后,所以他取得成就各方面包括成家立业都要早。结婚早,传宗接代也快。”
从山西迁来以后,至今已经六百多年,陈氏家族分支遍及肥城砖舍村四周,以及宁阳县沿汶一带三十多个村。陈氏后人陈怀军说:“我们有个先祖叫陈佰蕃,功名是监生。他与宁阳县蒋集镇添福的黄恩彤是同学。”而黄恩彤原名黄丕范,字绮江,号石琴,别号南雪。宁阳县蒋集添福庄人。清末大臣。15岁获县试第一。年(道光二年)中举。年(道光六年)中进士。先后任刑部主事、刑部郎中、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广西乡试正考官、江南盐法道道员、江苏按察使。年香港割让《南京条约》主要签订人之一,年升任广东巡抚。因学识,将二人称之为添福黄丕范、高桥陈佰蕃。陈怀军:“黄恩彤为培养自己的两个孩子,聘陈佰蕃为私塾先生。黄恩彤的第二个孩子学识比较优良,被授予翰林院编修。黄恩彤父子还为我们陈氏祖茔撰立碑文。黄恩彤为敬仰陈佰蕃,要求后人到高桥时‘文者下轿,武者下马’。”陈佰蕃之子后来被封为济宁州道台,领五品衔,但是因家里比较贫穷,拿不出钱来,他也没有能够去上任。
年,生活在原籍迁到省内外的已过万人,仅在宁阳县高桥村、陈店村的陈氏家人就近三千人。陈家人在宁阳县这片沃土上,一代一代生息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