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生对联合病房医师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操作技能考核
□李庆华秦伟陶国杰刘洪波
医共体建设持续高位推进,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同质化服务体系加速形成,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机制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改出了新活力;群众在基层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看病就医满意度均超90%,连年列泰安市6个县市区第1位,改出了群众获得感……肥城市医共体建设交出的成绩单,惠泽当地广大百姓。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是群众关心的民生大事。被确定为全国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以来,肥城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破解医疗卫生领域供需矛盾和群众看病就医难题,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建立科学、规范、可持续的机制体制,推动人、财、物的统一和高效管理,全力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便捷、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再上新台阶。
这是一条主动作为,顺应大势,契合肥城实际和群众需求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子——
高位推动
构建“6+6+6”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
去年以来,肥城市5例心脏骤停患者通过医共体转诊“绿色通道”得到成功救治,从未有过的生命救治奇迹,有效验证了医共体改革成效。医共体转诊“绿色通道”的背后,是肥城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护航百姓健康的初心。
以此为宗旨,肥城市聚力构建“6+6+6”管理服务运行模式,密切管理运行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服务贯通机制,实现管理体制重构、运行机制重建、服务体系重组、就医秩序重塑,促进医疗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共同提升。
医共体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经过系统整合,构建了以医院、医院为龙头,14家镇街卫生院为成员的2家医共体,对全市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的“2+14+”服务体系。成立了医共体办公室和质控、财务等六大管理中心,实行医共体人财物等统一管理,按照集团化管理、一体化运行、连续化服务的模式,推行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绩效、信息等统一管理,出台市镇分级诊疗病种目录,完善医共体内部、医共体之间和县域外转诊管理办法,推行分级诊疗。
资源共享才能强基层,补短板。医院均建成影像诊断、远程会诊和临床检验中心等六大资源共享中心,为医共体内成员单位及时提供服务,实现各项检查结果、服务水平的同质化,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医院,实行信息化管理的消毒供应中心是较早建立的中心。中心设备先进,制度严格规范,建立了急症、急用物品处理快速通道:科室增加一线、二线听班人员,接通知后30分钟内到岗做好准备工作,物品处理从接收到发放保证在3小时内。
该院肿瘤防治中心是全国癌症早诊早治示范基地、全国肿瘤登记处之一。中心配备了一支技术过硬的筛查队伍及筛查设备。开展的无痛胃肠镜与早期癌变微创治疗技术为早癌筛查患者带来了福音,并多次被国家、省、市授予荣誉称号。
资源共享让医共体成员单位实现共同成长和提升。去年以来,两家医共体资源共享中心为成员单位提供消毒服务件次、病理检查例、影像诊断例,化学发光项目检测人次。
“医共体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高位推动,持续强化改革工作保障机制,更要强化部门联动,凝聚合力,推动改革顺畅进行。”肥城市卫生健康局负责人说。肥城探索构建的医共体“6+6+6”管理服务运行模式成功运营,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与各部门协作支持密不可分。
医疗是最大的民生实事之一。自年正式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来,肥城市委、市政府把医改工作作为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和全面深化改革年度工作重点,建立起了督促检查、考核问责机制,在政策、财政、人事上给予大力支持。成立了5个专项工作小组,建立部门定期协商机制,围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薪酬制度改革等重点难点,加强协作联动,合力攻坚突破。
几年探索创新,肥城始终坚持把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有力举措,加快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助力高质量发展、具有肥城特色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着力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聚焦重点
保障医共体实体化运行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卫生健康工作交流》刊登了肥城市开展药事服务提升工程方面的经验做法。
好经验好做法是肥城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决策部署的探索,也是契合当地实际的创新。该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聚焦深化医改工作重点、群众就医痛点和基层服务弱点,既抓政策设计,又抓任务落实,既抓示范引领,又抓全面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
其实,肥城做的远不止这些。去年以来,该市先后启动了药事服务提升工程和联合病房建设,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实现上下互联互通,共享共建。
据了解,针对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水平不高、药品不齐全,医共体用药不衔接、配送不及时等问题,该市启动药事服务提升工程,两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分别组建了药事管理中心,在医共体内建立起药品耗材统一管理、药学管理统一规范、药品耗材统一配送的“三统一”工作机制,实现城乡药品资源共享,保障了基层诊疗、双向转诊用药需求和用药安全,整体提升了医共体药事服务水平。
数据为证:门诊抗生素两联及以上联用处方比例降至12%,激素处方比例降至8.5%,处方合格率提升至97.5%,确保了群众用药安全。基本药物使用比例由之前的66%提升至75%,药占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巩固。
有了医共体,但双向转诊流程不顺畅、基层重点病种诊治能力提升不快等薄弱环节,阻滞了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怎么办?
肥城的做法是,通过共建“联合病房”,打造医共体建设新格局,持续优化资源下沉,提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有效促进医防融合。
年,医院通过与湖屯卫生院建立联合病房,先后派出多名医疗护理业务骨干对其进行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如今湖屯卫生院能够规范收治心力衰竭、心绞痛等较复杂心脑血管疾病。双向转诊更加顺畅,去年11月份以来,联合病房累计转诊急性心肌梗塞及重度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病人等20余人次。
医院通过与5家卫生院建设联合病房,着力打造“1+5”医共体建设新格局,医院医院帮扶指导下,持续强化急救能力建设,被泰安市医院,进一步完善了南部地区30分钟疾病救治服务圈,为肥城市民新增了一条急诊急救“绿色通道”。
资源下沉,基层能力提升,最终百姓受益。医院分别与部分成员单位共同设置联合病房,医院传帮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提高基层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打通下转渠道,使医院下转患者,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医院同质的服务,医院床位压力。
肥城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保障了医共体实体化运行。下一步,肥城市将对标先进,大胆创新,努力探索让党和政府放心,让群众更满意的医共体建设经验做法,力促分级诊疗新格局加速形成,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提质增效
县域卫生健康服务供给持续提升
发挥带动辐射作用,留下先进的医疗技术,造福基层百姓。医院之一,医院通过上消化道早诊早治国家项目,选派消化内镜中心业务骨干对安站、医院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及Ⅰ、Ⅱ级手术治疗帮扶指导,医院培养了一支优秀内镜医师队伍,帮扶医共体成员单位加强学科建设,助力基层能力提升。
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是医共体建设重点。为加强基层能力建设,通过医共体对口支援等形式,每年医院分别选派2—3名业务院长、4—6名科室主任,帮扶较弱的卫生院提升服务能力。去年以来,医院共为成员单位名医务人员开展免费进修,专项培训18次人。
今年,肥城市将实现基层卫生院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全覆盖,推荐标准增至10家,县级示范村卫生室达到85%以上,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15分钟健康服务圈。围绕“群众头痛脑热在村级,普通病在镇级,疑难杂症在县级诊治”的改革目标,肥城市通过医共体上下联动,资源持续优化,不断织密织牢基层健康服务网。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提质增效——两家医共体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个,建立了家庭医生团队人员信息库,签约常住居民42.8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率保持在88.43%以上,实现脱贫享受政策人口签约全覆盖。
医防融合慢病健康管理扎实推进——与肥城市医保局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和协同机制,在肥城市疾控中心成立“三高公共卫生指导中心”,医院建成“三高中心”,在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三高基地”。目前全市管理高血压患者8.74万人,糖尿病患者3.36万人,家庭医生签约高血压患者人,糖尿病患者人,高血脂患者人。
凝聚合力,惠泽桑梓。医疗、基本公卫相互渗透,医防融合,实现群众健康全过程管理,让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改革发展走在前,探索创新开新局。锚定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目标,聚焦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肥城市将以创新思维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为健康山东建设贡献肥城力量。
■相关链接
数读肥城医共体建设新成效
医院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医院顺利通过“三级乙等”医院评审,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镇街卫生院服务不断规范,12家镇街卫生院被授予“一级甲等卫生院”,两家机构受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通报表彰,9家省级、25家市级和家县级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通过验收。
分级诊疗效果不断显现,全市床位使用率逐步下降,医院床位使用率降至8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稳定在65%以上、床位使用率提升至81%,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稳步提高。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