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13日是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文物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物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围绕“文物赋彩全面小康”的活动主题,肥城市博物馆在国家级传统村落孙伯镇五埠村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
本次活动主要通过展板形式,展示肥城当地古遗址、古建筑、石刻等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现场讲解员的生动讲解,让群众进一步了解肥城古遗址、古建筑、石刻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渊源及其背后的故事,使群众深刻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在现场进行文物法律法规方面的咨询解答,普及文物知识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增强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对文物的保护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对社会共同记忆和利益的保护,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物保护离不开群众的共同参与,举办本次活动不仅增长了群众对肥城文物的认知度,了解了肥城文物保护的工作成果,更是提高了群众积极参与和保护文物的意识。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原为“文化遗产日”,年起设立。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让文物
活起来
肥城市博物馆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