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好专科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炎炎夏日,
常想旧时济南三伏天,
是否曾清凉如许。
在早已消失的泉城老街巷里,
那一串串散落的市井记忆,
如泉眼吐泡般迸发,
升腾,散裂,随波而去,
汇集在岁月长河里。
在这些老街巷渐行渐远的进程中,
幸运地留下铮铮古石,
让人得以在回眸时凝望历史;
还有那新生的柔柔青苔,
让人得以在新与旧之间与古人对视。
花墙子街:捣衣声里泉水叮咚
昔时在济南西关有一条老街巷,它北连剪子巷,南接西青龙街西口,街口正对面便是济南人气甚旺的劝业场,街长米,宽约4—7米,这条街名叫花墙子街,因街东侧为原来趵突泉泉池西边的花墙子而得名。花墙子墙体并不甚高,墙壁上面每隔几米远就有一个镂空的各种形体的石窗。花墙子何来?已故济南文史专家严薇青先生曾指出,当年趵突泉西墙所以修成全是孔洞的花墙子,不只为美观,主要为夏季排洪。夏季经常大雨倾盆,大股雨水从街南向北流来,流势汹涌,如果排泄不及,街道两旁和北面剪子巷居民家中就有被灌水的危险。有了花墙子,水位高时,雨水可顺墙上孔洞排入趵突泉,和趵突泉泉水一齐北流,不致成灾。
据在此居住近70年的老济南李大爷讲述,过去花墙子街在济南不仅以手炉、香炉、蜡扦等铜锡业闻名,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名泉汇聚的老巷古街。当年人们行走在花墙子街上,就能听到花墙之内趵突泉水的汩汩声。而在这条街上,也有几眼泉水流出。其中有受居民青睐的杜康泉,当年泉池水势十分旺盛,一池清水,晶莹澄碧、清冽甘美,附近居民常来这里取水做饭。
还有位于57号院内的登州泉。传说这泉与东海边的登州有着水脉相连的关系,为了证明此说的真实性,有人甚至煞有介事地说,泉中曾发现海螺、贝壳。连来济南的外乡人似乎也被“忽悠”了,明代江西庐陵人晏璧在《七十二泉诗·登州泉》中咏道:“文登一脉透谭城,澄澈全无蜃气腥。”
更让老济南们至今喋喋不休念叨的是,这条街巷的南口路面低洼,而地下水位较高。夏季雨歇之后,青石板小路上还有一处处泉眼,从石板缝隙中汩汩往外冒着,顺势流向趵突泉西墙根下早已掘好的沟渠,汇到泉池里。
李大爷回忆道,花墙子街常年流水,青石板被冲刷得光滑平整。烈烈夏日,石缝间散浮着细小圆滑的沙砾,如晶莹纯净的珍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耀眼,孩子们在石板上清浅的水中尽情地戏水玩耍,妇女们也借着涓涓的细流浣洗着衣物。
路人要打此过,总要涉水,常有好心人在路上摆几块砖头。人们走在砖石上摇摇晃晃,一不小心踏到水里,但看到脚下清可鉴人的流水,即便弄湿了鞋袜,心里也是凉爽高兴的。
只可惜当年溪水的涌流声、孩子们的嬉笑声伴随着妇女们的捣衣声,也只能缭绕回荡在老济南人的回忆中。时至今日,花墙子街旧时“清泉石上流”的风貌早已逝去,当年的街道旧址连同几处名泉也已被圈入趵突泉公园。
东流水街:山色满楼大船起航
摄影:王琴
如今的五龙潭公园里“收容”了一条老街,长米,宽约4—5米,东临护城河,北起铜元局前街,南到共青团路,即为东流水街。五龙潭泉群诸泉汇合东流入护城河,街因水得名。又因溪流如织,往来横渡需乘小舟,古时又称船巷。
古时,这里蔬圃莲塘,锦鱼戏游,垂柳袅娜,帆舟掩映,达官贵人多于此建园,潇洒胜江南。蒲松龄在清康熙三十九年(年)秋,到济南物色菊种,留下一首七律诗,详尽描述了东流水的景色:院背高城临户见,溪穿小苑入阶流;菊畦恨不宽盈亩,山色何当更满楼?
如今,盛夏时节,夜幕中的五龙潭公园南门外,聚集了一群人,走近才知是庆“七一”红色经典影片正在展映。老式的电影放映机,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门口牌坊下挂着一块白色的银幕,连续的图像影影绰绰,声音伴随着黑白画面流淌出来,幕布下几个孩子在穿梭嬉戏。
走进五龙潭南门,沿着洁净的石铺小路东行,矗立着一块太湖石,石上镌刻着“东流水街”四个绿色大字。街已不在,徒留一块石碑,提醒着过往路人,这里曾有一条因东流之水得名的街道。
也正因自古水好,一些靠水为生的行当店铺渐渐都汇集于此。年,乐镜宇捐官山东候补道刚到济南时,就察觉到东流水畔泉水甘甜清冽,适合制作阿胶。这一念头在沉寂7年后终于实现,他集宏济堂财力在东流水街开设阿胶厂。电视剧《大宅门》所描述的七爷白景琦在济南创办的“泷胶庄”,就以东流水阿胶厂为原型。
除了阿胶厂,醴泉居酱菜园、泺源造纸厂、成丰面粉厂、东元盛印染厂也因用水便利,就此开张。电视剧《大染坊》中陈六子的原型便是东元盛染坊的创始人张启垣。
曾在东流水街生活过的孙美英老人至今还记得,自己的叔叔从老家肥城来济南做工,靠东流水的泉水,“煮熟了,卖茶水给过往行人喝”。一风箱,一独轮木车,一茅草屋,便是他的全部家当,“一瘸一拐地在街市上推车而行,生活可不容易了”。
离太湖石不远处,便可望见一座旧时客栈式建筑,坐西面东,门楣上印着的门牌号——“东流水街号”分外醒目。这里,是中共在山东省的第一个省委机关办公地。在一道略显陡峭的楼梯、几扇尘封已久的小窗户中,革命的“鲁字号”大船就此起航。
山东早期的中共领导人王尽美、邓恩铭等都曾在这里从事过党的秘密活动。其间,党中央曾先后派任弼时、邓中夏等来济视察指导工作,即在此会见山东省委的领导人。王尽美曾在这里写就诗章:“无情最是东流水,日夜滔滔去不停。半是劳动血与泪,几人从此看分明。”
北城根街:一池明湖三伏冻冰
而今在大明湖北岸游走的行人中,有极少人知道铁公祠、北极庙一代曾有一条老街——北城根街。这条街位于大明湖北岸,东起汇波桥,西至旧城城墙西北拐角处,因紧靠北城墙根而得名。街道弯曲,断断续续,长达多米,宽4米左右,窄处约1.5米,徒步只能从东西两头通行。
摄影:王琴
“年,开始规划建大明湖公园,把城墙跟俺家住宅拆了。到年,就没这条街道了。”隗振义老人感叹道。彼时,北城根街的房屋临大明湖而建,门前房后,荷塘遍布。居民世代靠在大明湖里种藕、撑船、捕捞鱼虾及湖产品换钱谋生。
“那时候,草鱼老是吃莲藕,所以当时的居民用钢叉叉鱼。大明湖的鳖在老省图那边的藕田地堰里比较多,它们在土质松软的水底产卵,长成后到处爬,也常有居民逮着卖给药店作药材。”隗振义回忆说,那时北城根街家家门口停泊着船,秋冬时节,晾晒荷叶、蒲草的支架遍布街旁墙角。迎来送往前来订购莲藕、荷叶、蒲草等湖产品的顾客,络绎不绝。
除了这些营生之道,北城根街的居民还有一项谋生的手艺——窖冰。“过去没有制冰设备,夏天济南饭馆、医院用的冰块,都是北城根居民在寒冬贮存的天然冰。”隗振义介绍道,每年三九寒天,大明湖结冰,北城根街的居民们便把质地洁净的冰凿成七八十斤重的冰块,一层层码在冰窖里。
“冰窖在阁子后街路西,码冰的时候,冰块底下铺麦秸。码好之后,在窖顶和四周培上一层厚厚的黄土和麦秸,再盖上草席和苫子。等来年三伏天的时候,开窖取冰。”隗振义介绍道,取冰时虽是酷暑,在冰窖里干活的人都身穿棉衣。
出窖时残留下的碎冰块,就让早已等候在旁边的孩子们拾到柳筐里,采几片荷叶盖上,拿到街上叫卖,换得几个零钱,而街上住的孩子听到“拔凉解渴的冻冻啦”的叫卖声,就围上来买。隗振义回忆道,“夏天在门洞里乘凉的人们,买一些‘冻冻’放在碗里,再放些醋、糖,那真是又甜又酸又凉,比现在的冰棍好吃多了。”
作者:卢昱
来源:济南古城历史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