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最具代表性的人文符号,当属泰山。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泰山山脉之上,匍匐着一条巨龙,这就是齐长城泰安段。
《史记正义》引《泰山郡记》讲:“泰山西北有长城,缘河经泰山,千余里,至琅琊台入海。”明代嘉靖《泰山志》卷二记载:“今泰山西、北,有岭、铺,俱名长城,遗址尚存。”
泰安市境内的齐长城遗址,分为肥城、岱岳和泰山三段。8月3日,记者在肥城和齐长城再次遇见。
据清嘉庆二十年《肥城县志》记载:“县北二十里有长城,俗称长城岭。”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城因山为之,又东二十余里入泰安界。”年《肥城县志》载:“现残存齐长城,自长清入县境项峪山,由西向东,经老城镇、潮泉乡的北部山区,至窗户岭止。”
齐长城肥城段全长38公里,山区为石砌,凡经山口处为土基。山顶遗址一般高1.5米-2米,底宽5米-6米,顶宽1.5米。部分区段高达4米-6米,宽6米-8米。最东段高10米,底宽15米。
到肥城看齐长城,必然要去翦云山。
翦云山上的齐长城遗址。
翦云山位于潮泉镇东北部,海拔.7米,为肥城境内最高处。山的极顶有两个相对称的石角,东西相距50米,形似剪刀的两个刀锋,故名夹子山。后有人认为,这把夹子像一把剪刀,在剪裁着流云行雾,同时,“剪”通“翦”,唐代诗人韩偓的《夜深/寒食夜》中有“恻恻轻寒翦风”的诗句,年,此山便被更名为翦云山。
盛夏的翦云山,树木葱茏,溪流潺潺。春秋时期,这里是齐、鲁两国交界处,齐筑长城、鲁国石寨至今依稀可辨。翦云山上的齐长城全长多米,其中不少地方失稳塌方、墙体松动、自然侵蚀严重。不过站在历经风吹雨打的城墙边,仍可以想见当年的金戈铁马、鼓角争鸣。
为了看传说中肥城市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齐长城,烈日下,记者攀爬一个半小时,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眼前的城墙有多米长,2米-3米高,没有想象中的雄浑巍峨,但那份苍浑古拙,不由让人想知道,多年间,多少人曾在这城墙的围护之下,在山岭之上巡逻、狩猎、耕种,也曾在这蔚蓝的天空下歌唱、哀恸、埋葬。
翦云山在当地颇有盛名,不过,让它声名鹊起的,不只是翦云山的美景,也不只是这段古老的城墙,还有多年前发生的一件大事——春秋时期,齐鲁两国在这里举行的夹谷会盟。
关于这次会盟,后来史家都给予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