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白话国语以史为鉴远离乱世之苦,以镜为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白话国语》不可不看,以史知天下,以文断乾坤,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如同一个个故事梗概,让人展开联想,引人思索。

二十一卷(篇)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五百年间的视角互相推演横纵剖视可以互观中国公元前的片段历史。

读书知谤谏,知兴衰,知攻伐,知功过,知方略,知贤奸,知隙难,知礼教,知祸患,知荣辱,白话国语一书概之。

文中多用相传,可见历史是不完整的,后世只能不断从前人的文字中梳理、整合,甚至结合文学作品揣度补充,以想象结合传承文字去考证。

周语知心

征伐之道引而不发可以有威慑之力,一旦炫耀或轻慢,便让人生轻视之心。看一国之气运是否衰微,查其风气与土气便知晓未来之势。

现代人们习惯了定居生活的坐、立、行、止、言,事实上老祖宗在白话国语中,管理治事应当注重迁徙之道,地要养生息要变化。

《白语国语》记载的公元前年前后,人们依然相信神话传说,他们依然是有神论者,因为记载的苍白,传承的方式依然更倾向于口口相传。

书中定义“信、礼、忠、精”,而“精”指的是建立合适的制度,使众人相信,从而去执行它,除去邪念而为“精”。

周语中强调了天经地纬,天有风、寒、湿、暑、燥、火“六气”,一切生物与事物,都是受它的运行变化作用才能产生与发展变化的。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古人把实际观测到的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金之道谓之大义;木之道谓之大仁;水之道谓之大智;火之道谓之大礼;土之道谓之大信。

事实上,现在可观测的行星何止千千万万,白话国语中的周语,让人联想到现代企业文化,每一个时代都有人在总结、提炼坚持的理念与精髓。

并且多半可知许多周语理念,是定尺度经纬,实施预测之道,让人们更有信仰。

而其中有一种理念有如黄钟大吕,“夫乐不过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其实就是提醒文娱之道,适可而止,才能耳聪目明,乐音应以不惑人心为尺。

国语周语中除了记载外交、祭祀、赞礼、纪要等史实外,也偶记公鸡为避祸不被当作牺牲而断尾等人们观察到的一些现象。

鲁语知事

如果说周语重礼,那么可以说鲁语重战、刑,更重事理。一样有霸主产生,记事在祭祀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其记事旁观他国行止,记叙生存事实,聘用有能之人,对外征伐之止。

鲁语还记载了大量的接人待物孝与嫁娶、赋税以及各族臣服之事。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延续了八百年左右被楚攻伐。

鲁国当时尊周为“天下共主”,白话国语中记载仅两卷,21个小故事里涉及孔子的便有4个,可见当时鲁国面积不大,人口也仅有几十万而已。

都说《国语》是东周春秋末期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左丘明所编著。又说他是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但看起来他至少是游学在外的,对鲁国历史似乎并不了解;也或者相传是他编写,其中也有诸多猜测的成分。左公从情理、道理上记事如此之少,有些说不过去。

齐语知人

而编著者在齐语中大多记载齐桓公小故事,看起来多半也是道听途说的抄录。#国语#中仅以一章篇幅介绍一个国家,类似语录体的创作,说是承载五百年,也略显仓促了些。

不过,这一卷以齐桓公的八个小故事就让一国之君与管鲍治国之事流传下来,也是相当精练。

并且在最后一小节还侧面通过齐桓公之口,描述了鲁国的庆父之乱等等。小时候读书,对前世流传典籍特别重视,长大后才发现仿佛古人写书就是汇编故事。

似乎将皇宫秘闻及朝堂动议梳理简约处理便可成为流传的文字,总之,齐语过于简洁,《国语》称之为八个国家国别体史书,过于夸饰,似乎更应当称之为故事汇。

晋语知贤

晋国(前11世纪—前年),虽然都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但鼎盛时期,地跨晋、豫、冀、陕,疆域辽阔,晋国是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

而编者浓墨重彩藏于《国语》卷七到第十五章,以九章的故事描述晋国,一方面见其强大,另一方面也是有话可说,故事小中见大,晋语是国语重中之重。

晋语第一部分一讲生存之道报恩重要;二谈卜算之道讲衰亡告诫;三以事例讲述祸乱本源;四说孝、敬、忠、正;五谈为臣心安理得之道;六记构陷毁人摧心之行;七录继承之事为心机谋划;八写惑君而智者以小见大;九见谄言之外深谋远虑。

晋语第二部分,描述的是混乱源自失信、疑谤,简直是一切皆以私利为目的而后亡的注解与诠释。中心词是流亡,未生在那个乱世真是三生有幸。

晋语第三部分晋惠公时代及其前,都是一场权力大戏,到晋惠公夷吾之前晋国都是处于“失道寡助”的状态。

晋语四卷十,其中有重耳之妻助重耳醉酒返国的典故,活灵活现的史实如果不是编撰,那其妻必是非凡心性之人。卷十之五写重耳返国被曹国国君轻谩的事,也写了其身边的远见之人负羁及其妻。

从晋语四重耳流亡返国细节的各个故事,研判能知晋文公早期流亡史的人,《国语》作品一定借鉴了晋国馆藏,或者极具高位可获知秘闻。但也有一种可能,就是收集众史之史集成,只是将各国的秘闻整理在晋语之中,在创作之道也是有此可能。

而卷十未成晋文公的重耳迎娶秦君之女怀赢以及文中对亵渎、怨恨、耻辱的论述也堪称经典,相信过典故在与人为善的尺度拿捏上一定有所进益。

晋语记载福祸之外,将两千年前的人的智谋、枢机、疑虑、信实、贤能以问答、记述形式表现到极致。仿佛侧耳倾听面前发生的一切,将晋国的治国、理政、事务,以及历代大事记梳理得清清楚楚。

郑语知势

细读《白话国语》卷十六,可生警示之心,西方亡我之心不死,就是想中华大地回归两千多年前离乱之时的一盘散沙。

而其中此章亦为国语之糟粕,貌似思想家的史伯,在国君知王室多灾难问其如何避祸之时,居然以“寄存”“托负”妻子儿女财货献言。

卷十六仅一篇,但却有三千四百字左右,以齐桓公与思想家史伯问答,讲了郑国所认同的兴亡之道。

而这恰恰与现代中国人富极以避祸,将下一代送往他国生存的作法不谋而合。他们是有短外被拿捏,还是在害怕什么,如果战争开始,岂无立场与分歧?

那些以引进外资为名,将民众供水资产收益分外资势力一杯羮的人;那些将资产迁徙海外的人,那些狡兔三窟,时刻准备“逃亡”之路的人,便是当代的郑人啊!

吴越知耻

读《白话国语》并不晦涩,可以对照古文与翻译阅读。吴语、越语是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卧薪尝胆让越国勾践名留青史,但真正的历史中吴有子胥、越有文种,皆为一代名臣。

并非吴国之臣不察越国为“心腹之患”,只是一切隐患都是由萌芽开始做大做强,并且吴君自负武断错失发展良机。总之,卷二十、二十一也是《白话史记》值得反复阅读之处。

读书当“以人为镜“,”以水为镜”,曾经强大的吴国慢慢地人心涣散,而越国废除失误政令,减轻赋税,使民众富裕,慢慢走向巅峰。

早有预见的申胥自杀将眼睛挂在城的东门,却被吴王摘下将尸体装入皮袋沉江。吴越之语,是当下施政者最应读颂的,并非是看成王败寇,而是要通读勾践为与吴开战着的变革与准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