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来,齐鲁晚报泰安记者站、齐鲁壹点泰安融媒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泰安市委宣传部指导、支持下,在齐鲁晚报省版、齐鲁晚报《今日泰山》、齐鲁晚报泰安融媒平台等,刊发大量宣传泰安时政、经济、社会、民生等重点报道,宣传泰安市生态文明建设、旅游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有力地展示泰安改革开放发展的进程。
发现美丽乡村
一、
昔日“烂泥洼”,变身旅游观光村
吃的玩的看的都有,这个偏远村越来越热闹
胡茂村举办摸鱼节,摸到大鱼的游客心里乐开了花。
村口建起了垂钓休闲娱乐广场。
白墙、竹篱、小桥……走进泰安市宁阳县东疏镇胡茂村,处处流淌着江南风韵。胡茂村位于宁阳县城西南十五公里,宁阳、汶上、兖州三地交界处,曾经村集体收入微薄,人均纯收入只有几百元。近年来,全村人靠着一股子实干的精神,硬是把一个偏远村改造成了省级美丽乡村。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伟 张泽文见习记者 郭健发展乡村旅游
村民不出村拿工资
“3年前,这里垃圾成山,污水横流。”胡茂村党支部书记吴延春指着现在的村游乐园介绍,全村上下一件件垃圾捡,一锨锨黄土填,一道道沟渠通,仅用半年时间,就让这里改头换面。
胡茂村有户、人。年以来,胡茂村深入挖掘当地人文历史底蕴和自然环境资源,发展致富产业、带动群众增收,依托苗木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村集体收入达到80万元,变成了以农业文化观光为品牌的乡村旅游村。
村里利用废弃沟塘扩建了包括垂钓摸鱼、体能拓展、休闲娱乐等十几个集乡土和现代气息于一体的乡村综合游乐园,带动了村集体产业发展和村容村貌改善提升。
每天早上,84岁的村民张来荣都要拿把扫帚把家门口到村广场的小路打扫一遍。他家的小院干净整洁,室内现代化家电设施一应俱全。“做梦也想不到能有现在的美好生活。”
这是胡茂人实现梦想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胡茂村人发展以东方园林为龙头的苗木产业,增加村集体的收益,同时也解决了村里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让村民不出村就把工资领到了手。依靠苗木资源这个优势,通过土地流转,村民不仅能得到每亩余元的土地流转金,剩余劳动力还能到基地务工增加收入,传统农民在家门口就成了农业产业工人。绿荫花海看古朴乡村
体验民俗吃农家饭
午后,散步于街户巷道闲适怡然,门前三五村民坐着打扑克,还有村民在池塘边垂钓,静享这村庄变化带来的舒适。目前,全村完成改厕余户,加固改造了村庄现有危房。新建主题文体广场8处,完善了给水、排水设施,建设污水处理站1处,实现了雨污分流。
硬化美化的柏油马路、干净卫生的旅游厕所、匠心独运的街角公园……胡茂村用城市化理念管理村庄,建立了卫生保洁、园林绿化、旅游服务等管理队伍。此前,胡茂村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乡村,有名的“烂泥洼”。现在的胡茂村,幽静的绿荫花海、古朴的乡村院落、新鲜的民俗体验、地道的农家美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在这里,吃的、玩的、看的尽情享受自然之趣。
近两年,胡茂村借着创城的契机,在整治了村容村貌之后,依托村里的苗木优势,把园林引进村庄,房前屋后、道路两旁,苗木绿化随处可见。
“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我们胡茂村从容貌整治入手,结合好拆违工作,抢抓了绿化时机,同时对村内道路进行了升级改造,合理利用村内荒片改造小广场五处,增加绿化面积三千平米,美丽乡村轮廓凸显。”吴延春说。
吴延春介绍,有这个想法是从年下半年开始的,他想打造乡村旅游。后来有了路子之后,胡茂村迅速行动起来。注册成立“胡茂村乡村旅游合作社”,对上争取资金多万元,深入挖掘“归居田园、探道渊玄”内涵,会同周边的刘茂、杜茂、后学等11个村联合开展园林观光、体验民俗、民宿文化等服务,打造“十八黄茂”古村落旅游品牌。
村委会还引导部分有能力的村民利用自家房屋开办农家乐,发展民宿及设立特色小吃等方式增加收入。“我们建了游客中心、民俗馆、民宿、农家乐,当时我们用得都是老百姓的房子,住不着的房子我们给他打造打造,老百姓还能增收。”吴延春说。据了解,年以来,胡茂村持续释放生态后发优势,新增游船、卡通摇摇乐设施,新上无轨小火车1列,改造停车场1处,开发生态采摘园30亩,为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注入了活力。
二、
六百年老村里,村民忙着网上接单
针织“淘宝村”焕发乡村新风光,村民还建起了乡愁记忆馆
乡愁、绿水、淘宝成为泰安北王庄村的一张张发展名片。北王庄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成后,青龙泉恢复喷涌。
借助电子商务,村民们正在加紧制作淘宝订单。
9月16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来到距离泰安城区20多公里的泰山区邱家店镇北王庄村。刚一进村,路两旁整齐的垂柳随风摇曳,给这座有着多年历史的村子添了些许风姿。青龙泉泉水流经村里,在充满阳光的午后,三三两两的村民沿着修葺一新的青龙桥散步,一派闲适的田园风光。在实地探访北王庄村时,许多村民给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讲述了有关他们村的“美丽故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侯海燕 见习记者 朱德明村民捐出自家老物件
建起乡愁记忆馆
青瓦、翘檐、白墙、古树、朱门、灯笼……一处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让北王庄村展现出浓郁的民俗文化。“原来什么样子就尽可能恢复成什么样子,一定要保持住原本的乡村风貌。”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仲建拿出一本由本村老人和退休教师参与编写的厚厚村史,讲述村子的过去和现在。
北王庄村始建于宋代,在古代是交通要道,最繁华时,村里的集市成为远近闻名的商品集散地。
如今,顺着村里的龙泉老街,新建成的乡愁记忆馆重现着这座古村的辉煌。“我们从村民手中收集了犁、耙、风箱、织布机等农具,用雕塑和陈列品呈现村里的历史。”王仲建说,村子计划以“老百姓对新生活的盼、对老村落的念”为出发点,让民俗文化活起来,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名村。
“我们家祖上几代人都会织布,村里征集老物件,我就把家里祖传的织布机捐了,就是想给村民再添点念想。”村民王广泉说。
距离乡愁记忆馆不远处的国学讲堂,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天放学后,总有几十名孩子在这里换上汉服跟着老师诵读经典。
“孩子放学了,父母没下班,家里老人文化水平也不高,村里就想着给孩子们找一个能免费学习的地方,老师来当志愿者,义务教孩子们学习。”王仲建说,学堂一开课,非常受欢迎,很多村民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老人就在旁边的“百姓之家”等着。在那里,老人们还能享受免费理发等便民服务。一边裁衣制作
一边忙着网上接单
北王庄村10米宽的戏台也是村里的一大特色,连周边村的村民也都爱来。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村里的秧歌队、腰鼓队还表演了新排练的节目,全村老少欢聚一堂共度中秋。
“我们村文化队演得好,曾获过一等奖,不但在镇上有名,还在市里参加过比赛。”村民马连灿说,如今村里的大戏红火着呢,不仅过节有节目看,每年村里的经商大户们还轮流出钱,请梆子剧团来演出。
在马连灿所说的经商大户中,村民王秀成就是其中一员,他家里经营着一家农村淘宝店,每年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在户的北王庄村,像王秀成这样的淘宝卖家不在少数。走在北王庄村,“五米一个牌子,十米一个作坊”成了这里的特有景观。
初秋的天气已有些微凉,可在北王庄村不少农户家里正忙得热火朝天。“现在天冷了,每天秋裤的销量能近件。”王秀成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他做了30多年的针织制衣,去年5月,村里启动淘宝村建设,召集村民和加工户一起学习电子商务,大家争相报名。
在王秀成家几名工人忙着裁布、制作秋裤,在另一个房间,几名客服人员忙着淘宝接单。“‘双十一’一天就接了一万多单,当天净利润就两万多。”王秀成说,这比他之前单纯做加工挣得多多了。现在他和家人,都在接受村里的电商销售长期培训。
北王庄村淘宝村项目负责人刘琨说,“先培训村民如何开展网络销售、网站的美术设计以及各个电商平台的使用方法,让他们从传统的批发进入到网上零售,最终我们要以针织产业为试点,带动全村电商发展。”淘宝村模式
让村民腰包更鼓了
北王庄村发展,得益于村里的针织产业,而淘宝模式更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北王庄淘宝村自创建以来,在原有针织产业的基础上,针织品不仅有了好价格,更有了好品牌。增产增销的背后,带给农民们的是实实在在的收入。北王庄村也从针织供应链的底层实现了转型升级。
如今,电商意识已在北王庄村村民心里扎根,随着淘宝村的建设,邱家店镇也逐步形成了以针织品生产、加工为主体的包装、销售一条龙服务。产业的兴旺,为推动北王庄村乡村发展、打造最美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北王庄村又想着再往前发展一步。“现在村子周边有了龙宫、风情园、采摘园等景点,人气越来越旺。我们准备以保留故乡为主题,打造一处集收藏、展示、学术交流、普及审美等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场所,供村民和游客参观。”王仲建介绍,从今年夏天以来,已经有好几个研学团队来村里实地考察,村里也接待了不少周边的学生团体过来研学,孩子们对这里原汁原味的乡村记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据了解,下一步,北王庄村打算利用现有农家闲置房屋,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让更多游客走进农村,体验乡村生活。
三、
栽百亩蜜桃,果农年入百万
线下体验和线上销售相结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孙远明 见习记者 郭健
天上蟠桃,人间肥桃。临近今年肥城金秋品桃节尾声,9月21日,肥城市刘台村的刘学军刚刚从肥城丰收节颁奖礼上领回了精品佛桃奖一等奖。他经营近百亩桃园,平均年收入近百万。
枝叶茂密,硕果累累,一派丰收景象……这是肥城市仪阳街道刘台村桃园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肥而大的桃子是咋种出来的?这其中还有个小故事呢。
刘学军告诉记者,以前的刘台村以种粮食为主。从林校毕业的哥哥刘培华,源于对种桃的热爱,放弃了学校分配的工作,回到家乡种桃。正因如此,他还成为村里的种桃“领头人”。
“由于品种单一,以前村里近三千亩桃林产的桃,20天左右几乎不可能售出。到了年,桃子品种逐渐多元化,缓解了品种集中上市的难题。从5月份到11月份,三千亩的肥桃一直在不间断上市。”刘学军说。
为更好地保护果实,刘台村采用“果实套袋”来防虫、防污染,不仅降低了农药使用,就连产出来的桃子也既好吃又美观。每年产出的桃子,刘学军都会做一个糖分对比,含糖量已从14%提高到了现在的18%。
经过慢慢发展,现在刘学军家的桃园占地近亩,涵盖大红袍、莱山蜜、传统佛桃、中华寿桃等40多个品种,近亩地共有10余人管理。“一亩园赶上十亩田。以前村里种地的时候,村民一亩地年赚元,弄不好还赔钱。现在桃农一亩地的收益能达一万元。”刘学军说。
通过线下体验和线上销售相结合,既方便了消费者购买,也增加了桃农的收入。“我们不光建立了大的
灰瓦白墙、雕镂精湛的建筑楼体,在明净的湖水旁边,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风格。泰安市东平县史楼村69户人,村小人少,但却是稻屯洼国际旅游慢城的重要节点。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史楼村走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使得乡村旅游发展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伟 张泽文见习记者 郭健
平房变徽派仿古院
借鉴打造水乡风貌
史楼村旧村改造项目占地30亩,总建筑面积平方米,投资余万元,回迁安置房全部为徽派建筑风格,同时借鉴江南水乡意境,通过建设中心湖、绕村水系、桥梁、植物景观带等,打造出特色鲜明、景色优美的江南水乡风貌。
青砖黛瓦,精致里透有南方小镇的古色古香。一池碧水,数顷荷花,静谧中流露北方村落的古朴优雅。
经过旧村改造工程后,村里新建楼盘69户,将旧平房改建成徽派风格的仿古小独院,彻底完成村落面貌的华丽转身。依托村中环境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业,在村东建设渔业休闲公园,在村西统一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为乡村游提供观光服务。创意发展乡村旅游
慕名而来者渐增多
为了让史楼村变得更加干净、整洁,村里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上齐机械设备,配齐环卫设施,所有保洁员每天按时到位清扫路域卫生。
另外,史楼村村“两委”还与每户村民都签订了“门前五包”目标责任书,督促村民把自家门前环境卫生管理好,使村庄的整体环境焕然一新。就连东平街道乡村振兴工作组臧华也称,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史楼村下足了工夫。
提及创意,史楼村的徽派建筑、景观墙、景观桥等都让人眼前一亮,吸引很多人慕名而来。而史楼村也恰恰抓住了大好时机,所建成的游客服务中心和农家乐已投入运营,再加上管理得当,从而使得游客数量越来越多。小经济体应运而生
家门口也能致富
立足于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资源优势,史楼村紧紧借助稻屯洼国际旅游慢城全力打造的机遇,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整体产业规划设计正在有序进行中,餐饮业、休闲渔业等各种产业将迸发出蓬勃的朝气,研学游、水上乐园、休闲娱乐等小经济体也将应运而生,从而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致富。
旧村改造以来,史楼村作为旅游扶贫试点村,无论从农家乐开发到基础设施完善,还是从服务业发展到个体经济运行,都有效解决了部分贫困村民的就业问题,实实在在地走出了一条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以绳网加工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乡村旅游带动项目等五大产业。
现如今,物质上的发展和精神上的富足让这个精致的村落越发醉人。
如今,村里老年人占了不小的比例,很多老人的子女也曾想让他们去大城市更好地生活,而老人们只用门前柳树下的小憩、茶余饭后的谈资,给出他们对这个村落最动人的守候。
五、
盘活土地建厂房,就业不用出村
全省首个黄河滩区搬迁村百姓安居又乐业
耿山口社区盘活土地建起厂房,村里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崔岩 摄
黄河滩区坐落着许多村子,泰安市东平县耿山口村就是其中一个。曾经,耿山口村人依恋黄河,却又畏惧黄河水患。多年来,他们一直与黄河水患抗争,直到年,耿山口村被纳入山东黄河滩区迁建试点,耿山口村人的生活迎来了历史性转折的一刻。年10月15日,耿山口村作为全省首个黄河滩区搬迁村,户、名村民离开村庄,搬进楼房社区,从此跨过黄河大堤,奔走在追梦路上。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崔岩 张泽文 王坤 告别滩区迁新居
老房复垦成耕地
10月5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走进东平县银山镇耿山口村,感受迁建村民的生活新风貌。“生活在黄河滩区,村民们一辈子干得最多的事儿就是盖房。冲垮了再盖,盖了又被冲垮。”在耿山口村旧址,耿山口村村委会主任耿进周介绍,在年之前,耿山口村基本上隔一年就发一次大水,村里能积四五米深的水。水下去后,第二年地里都种不上麦子。村民一辈子能盖六七次房。
每年秋收前,汛期时,村里都人心惶惶。当时村里在黄河边儿有一条防洪线,三米宽、两三米高。大家联合看守,夜里拿着手灯,时刻不敢放松警惕。
“水说来就来,四五米高的浪头翻卷着往前冲,墙倒屋塌,当时人都吓傻了。”回忆起一次黄河大水来临时的情形,67岁的李敬柱仍心有余悸。那一次大水,全村多数房屋被冲倒泡塌,淹死的牲畜都漂在水面上。
现如今,村民们搬离了黄河滩区,迁进新社区。拆除房屋、复垦耕地,曾经房台高筑的老房子全部没了踪迹,小山包也开平种满了庄稼,这片土地俨然成了一片“希望的田野”。
据东平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成员、主任科员孙允建介绍,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承载着滩区百姓长久以来的“安居梦”“致富梦”,对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东平县是全省20个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是此次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的重点战场。耿山口村作为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脱贫迁建试点村,是全省首个实现搬迁的黄河滩区村,年10月,耿山口村多户村民搬进了新社区。社区旁边建厂房
就近吸纳劳动力
村民安居是第一步,乐业才是最终目标。据耿进周介绍,村民们搬进了新社区,水电费、物业费处处要花钱,怎么能让村民们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安心住新房,是村委会考虑的第一要务。
要提高村民的收入,其中之一就要把旧村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全村搬迁后的第二天,旧村土地复垦动工就提上了日程。按照计划,这部分土地全部复垦之后,村里会将复垦土地和原先村民的土地共余亩进行流转。盘活用好搬迁群众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等土地资源,由公司、合作社或种养大户统一流转经营,发展高效农业。这样,搬迁户在获得土地租金、年底分红的同时,还可获得一定的务工收入。
目前,村里考察引进的几个产业项目已经上马,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除了航模厂、绳厂外,为了让妇女劳动力能就近就业,村里还计划在社区附近新建厂房,进行中国结、服装代加工等。
“鞋厂离家不到50米,走着就能到单位,还不耽误接送孩子。”在社区鞋厂工作的居民刘女士告诉记者,社区旁边建设了鞋厂让一家人吃上了“定心丸”,不用担心工作、钱的问题,她上个月拿到多元的工资。
耿进周告诉记者,耿山口社区银河鞋业是耿山口社区与新兴际华集团合作成立的鞋业公司,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吸纳余人就业,年利税达1万元,能妥善解决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村的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问题。
耿山口社区是黄河滩区居民实现“安居梦”的真实写照。在孙允建看来,耿山口村顺利迁建、成功发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结束了一个村庄贫穷的历史,而是为千百个滩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