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峰高耸隘乾坤,宇内名山此独尊。
曙色凌晨开日观,岚光经岁锁天门。
这首诗是明代学者王所写的《游泰山》,诗中描绘了泰山的壮美、遒劲之风。作为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地处华北平原,其拔地通天之势,需要仰视才能够看到其雄伟耸峙的全貌,孔子就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说。
泰山封禅大典泰山极顶
而今天的泰安城就横卧在泰山之阳,前瞰坦荡的泰莱平原,汤汤汶水西流而去,与秀色可餐的山麓融为一体。与泰山一样,泰安城市的发展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距今多年的大汶口文化,也因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的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泰山岩岩 鲁邦所詹
山东有“齐鲁之邦”之称,源自周朝的“封邦建国”,泰山南北的齐、鲁两国是当时山东境内两个最大的封国。
在春秋早中期,泰山地处鲁国境内,《诗经鲁颂閟宫》中记载: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这首诗篇歌颂了鲁僖公时期鲁国强大的国力,周围的泰山、蒙山、凫山、绎山、徂徕山、新甫山等山岳成为国家稳固的靠山,尤其是巍峨的东岳泰山,成为鲁国统治稳固、繁荣昌盛的标志。
根据《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中的记载,将泰山、黄河、大海认定为鲁之三望,把泰山作为鲁人所望祭的山川。《左传隐公八年》记载“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王树明在《泰山缘起》中认为,西周、春秋初年所谓的泰山最初是指蒙山,春秋晚期、战国以来诸侯所祀的泰山才是今之泰山(此说待商榷,学界亦有不同观点)。可见,泰山作为诸国会盟、祭祀的重要地点之一,得到了各诸侯国不同程度的认同,以至于后世历代政权君王对泰山的封禅祭祀等活动越来越隆重。
春秋早期,泰沂山系一直是齐鲁的疆界。
后来,齐鲁两国结怨日深,尤其是齐国在谋求霸主地位的过程中,开始了对鲁国的攻伐,泰山周边成为齐鲁两国频繁争夺的地区。《管子小匡》中记载“四邻大亲,既反其侵地,正其封疆,地南至于岱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海,东至于纪随。”这里说的岱阴就是指泰山的北面。
齐国的扩张不止于此,至公元前年,夹谷之会后,齐鲁讲和,确定了齐对鲁的霸权。后“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杜预在《左传》考释中注有:
“三邑,皆汶阳田也,泰山博县北有龟山,阴田在其北也。”
这里的博县,就是指的博城。《左传》记载,哀公十一年(公元前年)“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在《晏子春秋》中曾记载“景公举兵将伐宋,师过泰山”,说明此时齐国已经将势力范围南扩至泰山以南的地方,博城已为齐邑了。
首当其功 秦皇封禅
泰山地位的确立,秦始皇是首当其功,封禅泰山并首次确立了泰山在封建王朝时期的显赫地位。在政区设置上,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以郡县制代替封国制。其中,改博邑为博阳县,治所在今天的山东省泰安市区东南的邱家店镇旧县村。在秦汉两代封禅活动中,搞得影响深远的有秦始皇、西汉武帝刘彻、东汉光武帝刘秀。此后东汉的章帝、安帝虽也曾东巡泰山进行祭祀,但远非秦皇汉武可比。
对于秦汉之际博阳县的隶属,不同时期的记载并不相同,明朝《泰安州志》沿革中记载:
“秦为奉高、博二县,属齐郡。汉为奉高、博二县,属泰山郡。东汉晋因之。”
清乾隆年间的《泰安县志》中记载:
“秦属齐郡,汉属兖州部泰山郡,属县二十四,曰奉高,曰博,曰茌……,为博、嬴、奉高三县地。”
在现代出版的系列《泰安年鉴》中记载也不尽相同。
《泰安年鉴(-)》建置沿革一节中,认为“秦朝归齐郡”。
《泰安年鉴》中建置沿革中记载“秦属济北郡、东郡”。
《泰安年鉴》市情概况中,曾认为“秦统一后,在此设立博阳县,同时作为济北郡的郡治。”
《泰安年鉴》建置沿革中记载更为具体,现今泰安市域分属“秦代分属济北郡、东郡、薛郡,其中济北郡郡治博阳。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分济北郡东南地置博阳郡。前元二年(公元前年),文帝刘恒以济北、博阳两郡地置济北国。元狩元年(公元前年)十月,济北王刘勃闻武帝将封禅泰山,上书献封国境内泰山及附近城邑,置泰山郡,郡治始为博县,元封二年(公元前年)移至新建之奉高(今泰安市岱岳区范镇故县村)。”
西汉泰山郡
不过,秦代一共设置了多少郡、建郡时间、郡名历来说法不一,都有争论。《史记》《汉书》中都记载是“三十六郡”,《晋书》定为四十个,全祖望的《汉书地理志稽疑》考订为四十一郡(不包括内史),王国维的《秦郡考》考订为四十八个,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考订为四十六个。
秦代济北郡-中国历史地图集
这里面关于泰山郡的设立时间,学界、史料对此多有争议。
如,《汉书地理志》曰:泰山郡,高帝置。
钱林书编著的《续汉书郡国志汇释》中认为“泰山郡,高帝置”。
全祖望的《汉书地理志稽疑》说:“故属秦齐郡,楚汉之际属齐国,寻为济北国,五月复属齐国,分置济北、博阳二郡。高帝四年属汉,改博阳为泰山。”
许正文编著的《中国历代政区划分与管理沿革》中认为泰山郡是在汉武帝时期增置的。
后晓荣在《秦代政区地理》中认为,秦末诸侯跨州连郡,大者八九郡,小者二三郡不等,项羽封济北王田安辖秦济北、博阳二郡,都博阳,估计为分齐郡所置。这里说的济北王田安在《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义帝元年(公元前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立田安为济北王,都此。”也就是说楚汉之际田安的济北国也曾治于博阳,辖秦朝的原济北、博阳二郡。
但根据近年来新的学术研究资料认为,认为秦代曾置有泰山郡。
根据《齐鲁封泥集存》收载的“泰山司空”封泥,学界有观点以为其风格属秦,认为秦代有可能置有泰山郡或泰山县;但也有观点推测封泥之“泰山”可能并不是行政单位之名,仅仅是作为山岳之名,“泰山司空”是“为在泰山封禅而设司空一职,泰山若是设郡,应与其在同一时候。”
在年底入藏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秦简中,有大量的律令文书,其中出现了不少的郡名,可以认定的郡名就包括“泰山”。这给“泰山司空”提供了泰山在秦代曾置郡的重要证据。
综上观点,泰山郡之名的出现有秦、汉高帝时期、汉武帝时期三个时间节点,但其曾治于博阳县(博县)应该没有异议。
奉高故城 供祀泰山
对于秦始皇的封禅路线,史料记载极为简略,学界观点并不一致。不过对于汉武帝登山路线,《史记》中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年)三月,汉武帝是“东上泰山”。
这说明西汉之际,帝王选择的封禅路线是从东谷入山。封禅这一神圣的国事礼仪大典活动,使得泰山东麓日渐兴盛。因此,新置的奉高城自西汉武帝及至北朝时期,历时六百余年,成为周边的行政中心。但到这种城镇的兴盛繁荣,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后期到隋唐朝时期,泰山登山路自东路向中路发生了转移。
东御道
前面说过,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年)时,泰山郡治由博迁至奉高。县城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范镇故县村,郡始领24县。之所以移治奉高,与汉武帝刘彻进行密集的泰山封禅活动密不可分,从元封元年(公元前年)至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前后22的时间里,他到泰山举行封禅祭祀8次,平均不足3年一次。
为配合封禅工作,还在此建造明堂一座。《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元狩元年(前年)十月,“於是济北王以为天子且封禅,乃上书献泰山及其旁邑,天子以他县偿之。”
《太平御览》引《齐记》云“嬴、博二县共界,汉武帝封禅割置此县,以供祀泰山,故曰奉高”。这段记载就明确说明了在没设置奉高县之前,泰山东麓只有嬴、博二县,两县毗邻,及至武帝进行泰山封禅,分别析嬴县西部和博县东部,新设置奉高县。
奉高县其城邑旧址位于三汶交界之处,自泰城向东沿老泰莱公路至泰安市岱岳区范镇故县村可到,此处东面是嬴汶河,西面是石汶河,南面又有牟汶河。奉高县邑在年修筑辛泰铁路和年开挖胜利渠时都曾发掘出大量汉代陶器、砖瓦、铜钱、铜盆等文物。有学界研究资料分析认为,奉高县城区规模北至泰莱公路以北的祝阳镇姚庄大云寺(姚庄粮站),南边到故县村南,城池南北长约八百米,东西宽约五百米。
岱岳区范镇故县村位置
元封元年(公元前年),汉武帝刘彻启驾亲巡,开始封禅活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四月中,至奉高修封焉。”这一路线从咸阳出发,南入荆州,再由江陵沿江东下,至扬州后……由徐州、兖州至奉高,而后上泰山修封禅书。
元封五年(年),汉朝又置刺史部十三州。这时的泰山郡都隶属于兖州刺史部(治所设在濮阳)。
西汉泰山郡地图
通过这个西汉兖州刺史部泰山郡地图可以看出,这时的泰山郡辖境相当广,不仅是包括现在的泰安市大部,还包括长清、莱芜、沂源、平邑、费县等地。西汉文帝二年(公元前年)时,曾分泰山郡西部,即今山东长清、平阴、肥城、茌平、齐河和宁阳北缘一带而置济北国,都于卢县(今济南市长清区西南)。
东汉之后,兖州刺史部治所是在山阳昌邑(今山东巨野南)。这一时期的泰山郡面积逐渐缩小,其中省肥城入卢县,属济北国,须昌、无盐属东平国。至汉顺帝永和五年(年)时,领12县。
东汉泰山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泰山地区出现占据泰山的割据势力和举兵事件,区划屡有变更。
西晋时期,泰山郡还曾分置出南城郡,以封泰山羊祜为南城侯,《晋书》羊祜传中曾介绍:
“诏以泰山之南武阳、牟、南城、梁父、平阳五县为南城郡,封祜为南城侯,置相,与郡公同。”
西晋泰山郡
后赵石勒建国后,不断扩大其统治区,东晋太兴二年(年),在陈川降石勒时,东晋泰山太守徐龛“以泰山叛,降石勒,自称兖州刺史”,但东晋很快又出兵收降徐龛,至东晋永昌元年(年),后赵又再取泰山郡,这时的泰山郡应该领有奉高、嬴、牟、南城、南武阳、梁父、博、山茌、莱芜、巨平等县。
东晋永和五年(年),后赵大乱。此后,泰山郡之地先落入冉魏之手,后成为前燕与东晋反复争夺之地,东晋升平二年(年),前燕得泰山郡,这时的泰山郡领奉高、山茌、博、嬴、南城、梁父、南武阳、莱芜、牟、巨平等县。
东晋太和五年(年),前秦灭前燕,全取其地,但淝水之战被东晋击败后,其疆土锐减。东晋太元十一年(年),“会翟辽据黎阳反,执滕恬之,又泰山太守张愿举郡叛,河北骚动”(-年属翟魏政权)。东晋太元十八年(年),泰山郡之地又为后燕所据。东晋隆安二年(年),泰山郡之地不能为其所控。
南燕燕二年(年),南燕承东晋置泰山郡。
根据《十六国疆域与政区研究》一书中梳理的泰山地区郡县情况如下:南燕时,泰山郡(-),治奉高,南燕燕二年(年),承东晋置泰山郡,领奉高、山茌、博、嬴、南城、梁父、南武阳、莱芜、牟、巨平十县。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泰山郡有梁父县,南燕兖州刺史应镇此。至南燕太上五年(年),泰山郡领县当不变。不过,在南燕慕容德统治期间,南燕建平四年(年),“先是妖贼王始聚众于泰山,自称太平皇帝,号其父为太上皇,兄为征东将军,弟为征西将军。”
晋安帝义熙元年(年),南燕广固城以南琅邪、泰山诸郡多陷没于刘裕之手。刘宋初期,以黄河与北魏为界。也就是说,刘宋政权在前期曾拥有泰山之境。据《宋书》卷三十五中记载,兖州刺史一条下提及刘宋时期泰山郡领有奉高、巨平、嬴、牟、南城、武阳、梁父、博八县。
北魏天赐六年(年)十月十三日,明元帝拓跋嗣即位。他在南朝刘裕去世以后,开始了对南朝刘宋发动进攻,夺取了黄河以南的司、兖、豫等州的大部分地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意图收回河南失地,群臣争献计策来迎合取宠,建议他“当鸣銮中岳,疾卷赵、魏,检玉岱宗”,于是实施了“元嘉北伐”,双方一度呈犬牙交错之势。
及至南朝宋泰始元年(年),兖州刺史毕众敬(在元嘉年间曾担任泰山郡太守)因拥戴刘子勋失败,从而携泰山郡投降北魏,泰山一带归入了北魏版图。
北魏兖州地图
这一时期,博县改称博平县,泰山郡治迁博平。《魏书》地形志载:泰山郡领巨平、奉高、博平、嬴、牟、梁父,共六县。
在北魏之后历东魏、北齐、北周,这一区域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虽偶有地方势力起兵反抗,但南朝势力再未涉足。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盛行,泰山周围建起了大量寺庙,僧尼聚集。不过也有例外,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年),爆发了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事件,“焚毁天下一切经像”,泰山周边也未能幸免,史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三月,泰山诸佛寺被毁”。
北齐时期,博平复改为博县,改泰山郡设东平郡。
北齐东平郡
隋代,博城县的名称一直在不断更改。博平县、汶阳县、博城县等名字在隋朝立国期间是更迭不断,并且博城县境也在不断变化中,至隋朝大业初年,博城县境应该包括了原先的博平、奉高、岱山三县。
隋开皇初,东平郡废后分属济北郡、鲁郡、琅琊郡。在泰山脚下设有博平、梁父二县,隶鲁郡。开皇十六年(年),博平改汶阳,寻改为博城,先后隶属济北郡、鲁郡、瑯琊郡管辖。
《隋书》卷二十六中记载,“博城旧曰博,置泰山郡。后齐改郡曰东平,又并博平、牟入焉。开皇初郡废,十六年改县曰汶阳,寻改曰博城。有奉高县,开皇六年改曰岱山,大业初州废,又废岱山县入焉。有岱山、玉符山。嬴开皇十六年分置牟城县,大业初并入焉。有艾山。有淄水。”
隋朝鲁郡
唐朝武德五年(年),又在博城设东泰州,贞观元年(年),州废,省梁父县入博城县。乾封元年(年),因唐高宗封禅泰山,博城县改名乾封县。总章元年(年),复改为博城县。神龙元年(年)又改为乾封县,隶属河南道兖州。
唐朝兖州地图
泰山郡治的再度转变,与登山路线不无关系。学界研究多认为,后期因泰山中谷登山路线更加便捷,传统的东谷入山路线逐渐发生了转移,这使得奉高县城开始逐渐衰落,泰山南麓的博城再度取代奉高,成为泰山周边的重要县邑。唐末,泰山脚下还新设立了岱岳镇,开始砌筑寨墙,设置官员以执掌镇事,依山而建的泰安城雏形由此而始。
未完待续
(本文原创作者:史说新传)